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材的翻译如下图。很抱歉,这个翻译是错的。
关于“学”
子曰“十五志于学” ,“学”指的是“成己达人,修身齐家平天下”。
关于“时”
孔子晚年学《易经》,不是学占卦,是为了体会“时”背后最深刻的天道。“天行健”自有它的道理和运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命数。
“时”不只是“时间”的“时”,更多是一种处境,一种时机。
关于“朋”
“朋”这个字,最早从甲骨文跟金文来看,它其实是两条珠串,古人把贝壳用绳子串起来当作装饰品,两串放在一起,这个叫做“朋”。现在有一些学者考证出来,在孔子那个年代,“朋”这个字基本上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族人。
再往下追溯,汉朝的时候,经学家解“朋”,叫做同门,就是同门师兄弟。到了朱熹,他把“朋”扩大为“同类”,“朋”在这里指“同类”
关于“远方”
有 “朋”自远方来的“远方”也不只是一个地理空间,而是茫茫人海之中,居然找得到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相同理念、相同志向的“同类”人,当然是“不亦乐乎”。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
你有这样的“学”:学问和抱负,但是别人不理解你,你却不生气“不愠”。在郭店楚简里面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献、简牍,这个“愠”也不只是生气那简单,“愠”生“忧”, “愠”来自人的天性。别人不理解你,你不生气,不忧,不怨天不尤人,这难道还不是君子吗?
因此这段话真正的意思是:
有志于这样的“学”:成己达人,修齐治平,又有好的时机去施展抱负,“不亦说乎”。
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好时机,而且“时”逼迫得你穷途末路,怎么办? 不怕,“有朋自远方来”,还有跟你有相同志向的人能聚在一起,一样“不亦乐乎”。
万一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你连同道、同志都遇不上,你空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理想,你被逼到了绝境,但你还能“不愠”,这才真是君子啊。
啥时候我们在教科书里能看到真正的《论语》解释和儒家精神,啥时候中国“独立之精神”就真的开始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