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今天分享前,我想先和大家做一个说明。
我们今天的分享叫——演讲思维课。
这里的“课”,不是说我是老师,我今天来给大家上课。
不是的。
我和大家的起点一样,谁都不比谁的水平高,谁敢给谁上课啊?
当然,这也是我们社群的一个特点:就是,这里没有演讲专家,没有演讲高手,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不敢说自己演讲的很好。
可是,我对咱们“演说家是我”社群却充满信心!
为什么?
就拿今天的“自我介绍”环节来举例吧。
今天的自我介绍,我们采用了“5问模型”。
目的就是,让每个人的自我介绍,言之有物,有关键信息,让别人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你的同时,还能和现场其他人产生连接。
什么连接?
我们说,演讲讲究“三感”:对象感、价值感、服务感。
演讲,首先要有对象感。也就是你必须知道你是对谁演讲,你的听众是什么人,你才能根据对方的需求,让你的演讲为对方提供价值,然后你才能用对方喜欢听、听得懂的方式,把这个价值交付出来。
这三感,取决于你对听众的理解程度。
这三感,也决定了你的演讲质量。
而“五问模型”正是为你了解听众,而专门设计的。
那为什么不让大家自己依次回答这“五问”?
而是采用主持人访谈的形式呢?
因为这“五问”会增加大家的记忆负担。
当众自我介绍,本来人就有点小紧张,还要记住有哪“5问”,并依次说出来,这样就增加了难度。
而且,咱们的主持人非常优秀,非常能在现场带节奏,由他引导每一个人说出这“5问”,现场会更有互动性、趣味性,同时也能随时控场,不拖慢整个活动的节奏。
对,这就是我们做“演说家是我”这个社群的态度。
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我们都会重视,都会反复打磨,只为了让参加这个社群的每一个人,每次活动,都能带着收获和进步离开。
其实,像这样对细节的考究和创新,还有很多,我一会在分享中也会提到。
那这些大大小小的创新,它们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来自于我们每周的活动中、来自于大家平时的思考和实践中。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很实用的经验和技巧。
比如,我刚才说的“5问”模型,就是上周活动,雅莉对我们开放麦活动中控场和节奏上的不足,提出的一个建议,然后我们针对性改进后的,一个交付结果。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课”的含义。
这里的很多内容,都来自大家的智慧,是一个“众创”的过程。
只不过由我韩同志,把这些零散的经验和技巧,封装在了一起,像一门“课“一样,以成体系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而已。
所以,今天的分享,和上课无关,而是我代表社群,向各位会员做的一次月度总结汇报。
用一个模型来表达就是:不足+反思+改进=进步
这样的总结,我每个月会向大家汇报一次。
在座的各位,你们都是我们的用户,你们是领导,是上帝。
所以,接下来,我在汇报中,有任何你觉得讲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以马上打断我,及时进行纠正。
我们“演说家是我”一年52场活动,如果这52周,我们每周都能迭代一次,结果会怎样?
我在这里做一个类比:
一张纸,被折叠52次,有多高?
答案是,它将从这里抵达月球!
很不可思议吧!
对,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01
现在我的汇报正式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在做之前,我觉得我们心中都要有一个模型,就是——
黄金圈法则。
它由三个同心圆组成,内向外分别是:why、how、what
我把why理解为顶层逻辑,what是底层逻辑,how是思考逻辑。
黄金圈法则著名的案例,就是戴尔和苹果的对比。
戴尔,大家都知道,在2000年左右很火。
它是第一个推出组装机的电脑商家,也就是“定制化”电脑。
它的宣传方式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根据你的任何需求,来组装你想要的电脑。(这是what)
你要办公,我们会为你怎么配置;你要打游戏,我们会为你怎么配置。而且性能优、价格还不贵,你赶紧买吧(这是how)
而苹果是怎么卖电脑的?
它说,我们是来改变世界的(这是why)
我们用各种科技、各种创新、各种极致的设计,化繁为简,让你体验到世界被改变后的惊喜(这是how)
最后,他才说,因此我们做出了一台电脑,你不想体验一下吗?(这是what)
你看,戴尔和苹果的销售逻辑,是完全相反的。
其实,这也是普通人和高手,在思维层面的不同之处。
在电影《华尔街之狼》里有一个经典的“卖钢笔”的桥段:
小李子对观众说:“请把这支笔卖给我!”
“这是一支很棒的笔,专业人士必备……”
“这是一支好笔,可以流畅的书写……”
“这支笔很好用,我非常喜欢这支笔……”
直到有一个人说:“先生,请你给我签个名吧。”
小李子说:“我没有笔。“
“那您可以把这支笔买下来吗?(这是why)”
对,你要别人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别人“为什么要做”,而不是只告诉对方它“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干不好工作?
因为你每天做的都是what,像一架机器,像一颗螺丝钉,而你从来都没有想过why,所以你每天“努力努力却像奴隶奴隶”!
回到今天我们“演讲”的话题,那就是在演讲之前,你要先问问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演讲?”
如果觉得这个问题很抽象,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先放到别人身上,因为旁观者清:
为什么乔布斯要通过“演讲”卖电脑?
答案是,为了信任。
你和观众之间,通过演讲,可以达成信任的转化。
我们演讲的目的,就是和听我们演讲的人,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你这辈子能赚到多少钱、能实现多少价值,取决于你能影响多少人。”
这里的“影响”就是信任。
很多人提到演讲,就容易想到马云、俞敏洪、罗永浩……这些牛人,他们在台上风轻云淡、口吐莲花、指点江山……打住!
如果你理解的演讲长这个样,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理解的演讲是——
和别人说话!
对,和别人说话,就这么简单!
只要你不是自言自语,只要你是在和别人说话,我认为它都是一场演讲。
我很喜欢一句话:
“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
演讲就是语言,语言就是说话,一话一世界。
为什么一话一世界,因为你一句话没说好,可能就把人得罪了。
而你也可能因为一句话,就得到了贵人的相助。
对,说话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不想说废话,我们要言之有物,我们要让说话就是生产力。
所以,演讲就是说话,但这个说话,不是表达,不是交流,而是沟通。
沟通的关键是什么?
是理解对方!
有同理心的人,说话才有人愿意听。
去年,我们经常会邀请朋友来参加活动,但是总是观众多,演讲者少。
大家不愿意上台的原因就是,因为害怕。
为什么害怕?
不是害怕自己讲不好!
而是害怕不知道自己讲什么!
为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讲什么?
因为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讲!
就像学生时代的你,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你就无法主动学习,全都是被动的接收老师给你的东西,这样怎么可能把学习搞好?
我记得有一年春晚,赵本山在小品中讲了一个笑话:
怎么把大象放进冰箱?
很简单,分三步:
第一步,打开冰箱
第二步,把大象塞进去
第三步,关上冰箱
我们可能就把这当成一个段子,笑一下了事。
但实际上,大象放冰箱这个事,是做任何一件事的必备流程:
起点→过程→终点
起点,就是你做这件事的目标、方向;
过程,就是你做这件事的方法、路径;
终点,就是你做这件事的结果、成就。
那么,我们要做好演讲这件事,它的起点、过程、终点,分别是什么呢?
很多人学习演讲,他首先看得是,老师牛不牛,价格贵不贵,能不能让我马上改变。这是他们学演讲的起点。
但这些都不应该是演讲的起点。
演讲的起点应该是,你要搞清楚,你到底为什么要演讲?
你可能说,这不是废话嘛!学习演讲,就是你刚才说的,要建立影响力,建立信任,建立个人IP嘛!
不是!
建立影响力,建立信任,建立个人IP,它们只是结果,也就是终点。
这不是你做这件事的目标和方向。
没有方向和目标,你的努力就只是在消耗资源。
很简单,你看那么多人去付费学习,为什么有结果的没几个,大部分人都被割了韭菜?
因为他们错把“结果”当成了“目标”。
所以,他们很难坚持去做一件事,他们常常半途而废,最后只是在消耗金钱,消耗时间。
我们“演说家是我”社群,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反复在强调,我们社群的定位不是“演讲”而是“思考”。
“学会思考”才是我们这个演讲社群的方向和目标。
演讲只是手段,演讲不是目的,学会思考才是我们的核心。
换句话说,演讲只是为了作证我们思考的质量而已。
“思考”才是我们认为的“演讲”之道,别的都是皮毛。
所以,我估计,我们社群可能是唯一一个不追求演讲技巧的演讲社群。
我们为啥不追求技巧?
因为你只要去书店,购买5本演讲方面的书,你基本就已经把这个世界所有关于演讲的技巧都0抱回家了。
大家时间很宝贵,我们没必要把你可以在家自学的东西,拿到今天这个现场,还专门用几个小时来讲,好像感觉很专业,但那是别人的东西,不是我们这个社群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我们不能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搬到这里来充门面。这不是给大家提供价值的态度。
而且,即使你把所有的技巧都学了一遍,你就能把演讲做好了吗?
技巧,全都摆在书店里,都是完全公开的。
为什么每个人学了之后,水平却天差地别?
因为每个人的思考能力天差地别。
就像不同操作系统的电脑,即使运行同一个程序,它们的效率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我们明确了学习演讲的起点是——
学会思考
当你学会了思考,怎么可能没有东西讲?
可以说,每天只要你醒来,接触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可讲的东西。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思考的技术》,作者是大前研一。
这本书写的有点枯燥啊,但是对你“学习如何思考”很有帮助,建议大家看一看。
作者在书里提到他是怎么锻炼自己的思考力的,我印象特别深。
作者每天会乘坐半个小时地铁去上班。
他每天上车,就会给自己出一道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它。
地铁里不是有很多广告嘛,他就以一个广告为题目,思考:“如果我来帮助这家公司做这个广告,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
作者每天都会在地铁上做这样的题目,日积月累,他的思考速度越来越快。
于是,从每天一道题目,进步到每隔一个车站,都可以思考一道新题目。
所以,思考是演讲的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所以,我把“演讲”总结成了一个“三力”模型。
思考力+沟通力+品牌力
它们是一层层由下向上的递进关系。
我们刚才说,我们不重视演讲技巧,那我们重视什么?
我们重视演讲背后的思考模型。
技巧不是不重要,技巧很重要,技巧就像你炒菜要放盐一样。
模型和技巧有什么不同?
模型=技巧+逻辑
也就是让不可复制的技巧,变成可复制的方法论。
这是学习演讲的过程,它有方法,有路径,可以指导实践。
02
演讲“讲”什么?
我们说了演讲的顶层逻辑,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底层逻辑,也就是,演讲讲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线下活动?
因为线下活动有场景感。线上场景感就会差很多。
既然说到场景,就分为“场”和“景”
场,是指“时间+空间”
景,是指“内容+互动”
我们经常说流量。那什么是演讲中的“流量”?
我理解的流量,就是“互动”。
我说,你听,这是单向的;
我说,你听,我们还有互动,你还可以反馈,这就是双向的了。
在演讲中,每产生一次这样的双向互动,就是给演讲增加了一个流量。
所以,演讲光有好内容,还不够;还要设计好的互动,让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流动起来。
那什么样的互动,才算好的互动呢?
就是你和观众的互动,要有信息增量。
就像刚才卖钢笔的例子。
当观众就钢笔卖钢笔时,对买家来说,是没有信息增量的。
“先生,你能给我签个名吗?”
“好的,但是我没有笔。”
“这里有一支,您会买吗?”
你看,这就是信息增量。
我们演讲也是一样,是把自己的观点,推销给观众,并让观众接受。
我们不能只知道卖“钢笔”(产品、观点),却忘记了还可以卖“场景”。
只有场景,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欲望。
和演讲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演讲的主体,不是演讲者,而是听众。
演讲一定要有对象感,没有对象感的演讲,不是演讲,是自说自话。
你要用观众喜欢听、听得懂的方式,表达你想要说的东西。
所以,演讲的逻辑,不是自己如何说好,而是观众如何听好。
当演讲有了对象感,才能提供价值感,也就是你能为听众提供什么价值?
为什么我说演讲技巧不重要?
因为观众来听你演讲,没有人是来听技巧的,大家都是来听有价值的内容的。
那如何才能让你的演讲内容有价值呢?
你至少要从四个方面,来准备你的演讲。
有趣、有用、有共鸣、新观点。
所以,演讲的结果是:
第一,学会有效沟通
第二,分享有价值的思想
第三,做更好的自己
03
演讲“演”什么?
演,就是演化。
目标(建立)→反馈(优化)→行为(接近)→目标
你的演讲,应该是这样不断循环演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要研究一个事物,我们必须先找到它的最基本的要素,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探究这个事物的全貌。
我们都知道,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原子;生命体最基本的单位是,细胞;思考的最基本单位是,概念。
那演讲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
答案是,微演讲。
什么是微演讲?
就是小演讲。就是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情、一个故事、一个观点,甚至是你对一句话的感悟。
讲完整、讲清楚、讲通顺即可。
这是演讲的第一步——清楚表达
也就是,先把事情做对,再把事情做好。
但微演讲,也有缺点。
就是你是平铺直述地给大家讲了一件事。
平铺直述,就是太平了,没有节奏,很难持续地让听众集中注意力。
所以,微演讲的进阶版,就是“微演讲三段论模型”。
提1个问题+讲1个故事+给1个解决方案
这样,你的微演讲就从原来的“一条线”变成了“三段论”,也就有了起承转合。
之前有朋友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他说:“你们一年54场活动,参加者几乎每周都要演讲,哪有那么多东西讲哦?”
这是一个很犀利的问题!
别说我们普通人了,就是那些自媒体大V,他们也会有持续输出的压力。
这看似是一个难题!
有人曾问郭德纲:“你会不会有一天江郎才尽,再也讲不出好相声了?”
郭德纲反问:“你会担心那些炸油条的人,明天炸不出油条吗?”
为什么炸油条的人每天都能炸出油条?
因为他有原料(面粉、酵母、食用碱、水、糖、油、盐)、工具(油锅、面盆、筷子)、方法(和面、揉团、发酵、生坯、油炸)
每天你只要用这些原料、工具、方法,你就能炸出油条。
其实,炸油条的过程,就是做一场演讲的过程。
我们不断呈现给你的,是整个演讲的生产过程:
原料→工具→方法
这是一个系统,它能让你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演讲。
我们的原料是什么?
答案是微演讲:它们都来自于你真实生活的原料。
前面,我举了大前研一的方法。
工具:开放麦+演讲思维课+月度赛+复盘沙龙
这是我们社群给大家提供的工具。当然,大家也会有自己的演讲工具。
方法:我们会提炼、总结出各种心法。如,沉默是金、思维转化、逆向思维……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不要只参加一次活动,也不要断断续续地参加活动,
最好是以一个月为单位,把4场活动完整地跟下来一次。
因为,你偶尔参加活动,你看到的,只是一场场演讲。
而你连续参加活动,你看到的是,一场场演讲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
演讲本身,并不重要。创造演讲,才重要。
04
请问演讲的自信来自哪里?
寒山问禅师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不是!
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
你要不动心
什么意思?
就是在这个社群里,无论你演讲的怎么样,一定会有人认同你,有人排斥你,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说你稀烂。
不要别人批评你几句,你就胆怯了;不要别人对你的演讲不感冒,你就怒不可遏了;也不要别人夸你几句,你就把鼓励当真了。
你只用坚持一件事,就是——
不动心
正如拾得禅师说的:
“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无论外界如何变,我以不变应万变。
当年,王阳明考进士,不幸落榜了。他说了一句话: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别人把考不中进士,当做耻辱。但王阳明觉得,考不中就考不中呗,没啥可耻辱的,但若因为考不中,感到悔恨和懊恼,才是奇耻大辱。
对,演讲的自信来自哪里?
来自于,你知道自己知道。你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因为你会你的目标、过程、结果,非常清晰。
你始终是在一个客观的评价基础之上看待自己。
这就是自信。
这不是说你不会犯错,而是你知道错在哪里,你知道如何改进。
所以,你才能做到不动心。
最后,感谢今天来参加活动的伙伴们,希望你们能坚持多参加活动,相信系统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复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