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们最盼望过年了,‘过新年,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噼里啪啦真热闹!’大人们一进腊月,就忙碌起来了,各家的妈妈搓麻绳纳鞋底儿,打家织做鞋帮儿,买花布做衣裳,一帮孩子就盼呀盼呀,在‘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老三穿烂狗肉’的日子里等到年底。各家的爸爸出去‘laomang’,帮订好亲的人家张罗喜事。那个物质不富裕的年代,有事全靠乡亲们帮衬。
直到过完腊月二十,各家更为过年忙碌起来了。‘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鸭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年糕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到处走。’我们小孩儿每天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盼着能帮上忙得点奖赏。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妈妈按照奶奶的吩咐,拿出一些祭品,最重要的是祭灶糖,摆上叨念一番,把烟熏火燎的大灶两旁那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还有看了一年我们家做饭做菜的灶王爷揭下来,塞到灶里,划根火柴,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交旨去。然后,把新请来的贴上去。接下来就是我们解馋的时刻,拿糖放嘴里嚼着,粘住牙用手扣着……说好第二天跟着大人扫房子。天刚亮,被妈妈叫起来收拾屋子,把能搬到院子里家具用具挪出去,妈妈把爸爸用高粱穗(也有谷穗的)扎成的笤帚绑在一个长杆上,把毛巾包在头上,把门帘披在身上,让我们都在院里候着,她沿着檩条椽子上的纬笆一格一格的扫房顶,再到墙再到炕,最后是地面。妈妈收拾完了里面走出来,我们一看全笑了,整个一小兵张嘎里的‘土八路’。我们把东西搬回去,糊新窗户纸,还贴了新买的年画。到傍晚的时候,屋里就焕然一新了,我们坐在炕上吃饭觉得格外的香。
妈妈晚上泡了十斤黄豆,第二天上午去二姥姥家做豆腐,看着那个手动的石磨转呀转的,把泡发的黄豆变成豆浆,再倒到大锅里烧开,用葫芦瓢舀到模板里,点上卤水,把布包起来,压出多余的水分,打开切块儿,神奇的白玉豆腐出世了,帮着干活的娃还能得到一条热气腾腾的豆腐边儿,一小口儿一小口儿的吃,美呀!来晚了的娃就只能扣点豆腐渣解解馋了。回到家,妈妈把豆腐做出好几种,炸豆腐泡,腌豆腐块,冻豆腐,算计着吃到过正月十五的菜谱。
接下来发面蒸馒头,泡黄米碾糕粉蒸年糕,烙隔年饼,我都跟在后面打混,感叹的妈妈的神奇,一团面被妈妈弄出各种花样,点缀上甜枣的,包了豆沙的,掀开蒲帽热气腾腾后的惊喜不断,还用红颜色给馒头打上灯点,那真是鸿运当头年年发呀!妈妈不辞辛苦蒸的年糕,更是预示着步步高升一年更比一年强!
杀猪宰羊收拾鸡鸭是爸爸的事了,在村当中那个场院里,被捆住腿躺在地上哀嚎的肥猪们在最后的挣扎着,一头接着一头的被屠夫放血,褪毛,开膛,分割,一帮小孩儿用冻的通红的手捂住耳朵远远的看着,看着哪一块肉被自家的父亲拎回家或是被别人拎走,咽着唾沫,吸溜着鼻子,过着肉瘾。割回家的肉是不能马上吃的,要分成几份,算计着那块儿请客,那块儿孝敬长辈,哪块儿过年吃,哪块儿腌成腊肉来年麦收吃。
忙忙碌碌的就到年底三十了,扫院子水泼街,剪窗花贴对联,摆供桌请祖先,放鞭炮乐开颜,三十的饺子不一般。晚上,妈妈拿出新衣服新鞋给我们分好,我们兴奋的一晚上睡不好,做梦都笑出了声。第二天,早早穿戴好,在鞭炮声中给长辈们拜年去,说了一上午的‘过年好’后,兜里揣满了不知谁给的瓜子糖果还有压岁钱!
#羽西×简书 红运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 05f7eff678
活动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