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九姐从广东给我寄来了一双棉拖鞋。鞋表面呈紫色,里面是白色的毛绒,暄腾腾的,摸起来很软,闻着有棉花的味道,脚伸进去,暖和舒适,好像心里头也包裹着一床云被,全是柔柔的幸福感。
冬天起床有点难。早上和闹钟醒来一次,觉着天冷,又睡过去了。等再次醒来,手机显示北京时间6点50分。这回天寒地冻也不管了。因为再不起床,迟到要糟。是不是觉得时间还很早?这对有些人来说,好像是。但对出摊卖早点的师傅,去批发市场进货的司机,以及像我这种横跨四个行政区去上班的人来说,肯定不是。
我住在成都中部的青羊区,上班的地方在东部龙泉驿区。两区之间夹着锦江区和成华区。通勤乘坐的地铁2号线,自西向东,从中间贯穿整个成都市。疾驰的地铁,隔绝了寒冬的凛冽。我坐在其中颇为感慨。能带着那么多人,走那么远的路,中国地铁真是了不起。当然,那些和我一样,在大冬天起床上班的人们,也很了不起。劳动最光荣。周末值得奖励一顿火锅。
冬天最适合吃火锅,热气腾腾的,吃起来暖和。东北人喜欢乱炖,两广人喜欢汤锅,成都人喜欢吃火锅,都是出了名的。你去成都街巷里瞧瞧,有多少家火锅店,十个手指去数,肯定是数不过来的。
出门旅游的人最关心吃住。有个朋友来成都玩,走之前感慨万千地跟我说:“成都人真会生活”。随便她走哪一条路,路上都有吃饭的地方。这在别的城市可不多见。对此我表示很赞同。就拿我每次下班必经的北京路来举例,那一路的火锅味儿,直勾勾往鼻子里钻,等车骑到地铁站,嗅觉吃饱了,胃更饿了。
成都地铁上也有火锅。如果你坐过成都的地铁,听得懂四川话,应该听过这句地铁传媒最经典的提示语:“不吃火锅,就吃烤匠。”啥意思?就是只给你两个选项,要么吃火锅,要么吃烧烤。可见成都人的“火锅自信”。
前段时间,有市民反映这个提示音量太大,人好好地坐趟地铁,总被冷不丁吓一跳。地铁线路的管理员一听,不得了,立即登报道歉,然后把所有地铁线路的提示音量都给降低了。我看到这个新闻,觉得特别正常。这里可是成都!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自然和火锅一样,有一股子热气腾腾的人情味儿。再冰冷的心,遇到诚意十足的火锅呀,也得跟着热乎起来。
刚来成都那会儿,我还不太喜欢吃火锅,嫌辣。在这里待了六七年之后,反倒渐渐爱上了麻辣火锅。入乡随俗嘛。平时闲来无事,和家人朋友围着热气升腾的火锅,可摆龙门阵,宜聊大天儿。灯光下,人影交错,烟火可亲。
想必是受了火锅的影响,如今跟别人聊天的方式也变了。从前在别处,与人聊完天的结束语是:
“改天再聊。”
“改天再聊。”
现在变成了这样:
“有空一起吃火锅哈!”
“要(yáo)得(die)!”
冬天也适合喝茶。它同火锅一样热乎,进得嘴里,暖心暖胃。成都人民是真爱喝茶。说茶水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一点都不夸张。这里遍地茶舍,又以成都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最为出名。它是成都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还被列为成都市首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对象。鹤鸣茶社前面有个铜铸的大茶壶,约摸两人高,我带孩子去人民公园划船,还特意跟它拍照合影。
只要阳光合适,时间合适,院坝里、河岸边也可以喝茶。某个周六,我逛完百花潭公园出来,看见南河岸边的一棵树底下,支起了一张折叠桌子。桌子上摆着一套洁白的茶具。一对中年夫妻坐在两把深绿色的折叠椅上,手里拿着热气袅袅的茶杯。两人倾身相对,边聊天边品茶,把小日子过得温热。夫妻间是得这么过,不用计较太多,平淡如茶水就很好,苦中有乐。
我的邻居张女士,地道的川妹子,性格爽朗,爱种花,也爱煮茶。前年冬日,她新买了两个陶瓷花盆,不知怎的灵机一动,觉得可以拿来搞围炉煮茶。于是请我家李先生给花盆打了几个孔,做成一个炉子。炉子中间可以煮茶,周围摆一圈铁网,用来烤玉米和红薯。她后来还拿这个炉子,邀请我们一起,烤了回鸡翅尖。张女士烤翅尖的手艺,和她种的花草一样,美!
烤鸡翅尖吃完了。春节也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