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文训》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本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由于这个节气在一年季节变化里及中华民族之人文传统中,占有特别而特殊的地位,使清明节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它即是季节性春风拂绿而万象更新的时候,又因为加上祭祖、寒食节并入其中,让清明节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及人文之属性!人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而思考人生,植树踏青而郊游,走向而亲近自然。
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它晚于上巳节,又早于清明节。据记载,汉代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举行,至唐、宋时,改在清明节前一天,在传承过程中,这个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者就混合在一起了。寒食节的起源,传说与春秋时代的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
重耳曾流亡国外十几年,介子推跟随护驾,立过大功。后来重耳返国继位,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无论怎么设法让他出山都无济于事。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寒食》,来吟咏这个时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让我们一起又一次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首知名度最高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此时此刻的众生万物世界之互动性,敏感着有春风拂过,有微雨丝丝,有燕子双飞,有慈悲之薄凉又温情,有不可言说的情感于心怀之中…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人黄庭坚的这首《清明》诗,面对清明桃李、野田荒冢,联想到华夏之人文千载历史上,通过对贤愚高士庸夫迥异的生活态度的观察,提交了自我的人生之感悟!
那一年清明节,宋代诗人吴惟信用《苏堤清明即事》这一首诗,写尽了杭州西湖清明时候的春游之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这首诗如实记述了杭城西湖清明节的时候,人们踏青郊游的热闹景况。湖畔春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