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心理学】彭凯平教授2021/1/9
《孩子的品格》打卡5
1. 了解《看不见的大猩猩》的心理实验
2. 注意力的解析
1. 了解《看不见的大猩猩》的心理实验
实验过程
《看不见的大猩猩》这个实验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学大楼,制作了一个简短的电影。在影片中有两队穿着不同颜色篮球服的学生,其中一队穿白色运动服,另一队穿黑色运动服,两队的所有运动员都在不断移动,互相传接篮球。
影片制好以后,分别播放给实验的研究对象观看,他们需要计算身着白色球衣队员传球的次数,同时完全忽略穿黑球衣队员的传球次数。影片中间,除了穿白色与黑色球衣的学生之外,他们还安排了一个人利用服装道具,把自己伪装成大猩猩,他在人群中间走过并稍作停顿,模仿大猩猩对着镜头敲打自己的胸膛,然后走开。
实验结果
很有意思的是,在这项实验中间大约有一半的人看不到大猩猩。但是当他们重新观看录像,或者是没有计数任务的时候,这些人却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人群中的大猩猩。很多志愿者惊讶地表示,之前我怎么居然没有看到啊!
实验总结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么多人看不见大猩猩呢?其实这是一个直觉错误的范例,在心理学领域,我们称之为无意视盲。它是一种视盲,因为猩猩非常的明显,而且停留时间也足够的长。但它是一种无意的视盲,因为真正的视盲,往往是视觉系统存在一些物理性的损伤,而这完全是因为人把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数球,这就使得人忽视那些他们不需要看的东西,尽管有时候这些东西是如此的明显。
2. 注意力的解析
人经常有这样的视而不见,或者叫一叶障目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一心一意关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目标很明确,所以我们对自己期待看到的事物是非常的敏感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执念有它在竞争优势上的意义,比如在饥饿的时候,我们发现食物的能力就很强,口渴的时候,我们会迅速在一堆东西中间找到需要的水,很多人开车的时候会注意到,满大街跑的都是自己这个品牌的车子。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准备好要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就不自觉地过滤掉各种让我们分心的事情。
这样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对于我们完成简单的任务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可以很快达到目标,完成任务。但如果是一些复杂的,需要创造性的大脑活动,这样的能力显然就会让我们对其他也许同样重要的事物视而不见,导致错失良机。
新知:
1: 《看不见的大猩猩》的心理实验
2:有目标有任务时会进无意视盲。(视而不见)举例:孕妇、车、鞋效应
3: 无意视盲优点:集中注意力在完成目标上,同意完成简单、单一的任务。缺点:但对于复杂需要创意性的活动,这种能力让我们视而不见错失良机。
提高孩子专注力的5个科学方法
第一. 培养忽视一些背景信息的习惯
心理学家尼利·拉维做了一个实验,她发现桌面混乱不堪,其实可以提高我们对工作和学习的注意力。因为在特别干净整洁、寂静无声的环境中学习,会让一些人过度关注清洁和整齐,反而分散了注意力。这个观点比较反常识,它背后的逻辑是,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事,才能集中注意力处理更重要的事。
感悟:举例我的一箭三雕(学习、陪先生、音乐)提升专注力
第二. 有意地开一下小差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做白日梦——按照某些指标来看,这种活动的时间占比甚至高达50%。正因如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不在焉并不算是思维系统的一种故障,反而能帮助人脑恢复正常运作。
允许孩子思考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不仅可以缓解偶尔思维涣散带来的负罪感,还有助于激发预料之外的创意,或者是让孩子观察到生活中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路边偶尔听到的一段有趣对话,也可能是偶尔吃到的美食,或者是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籍。善于发现这些新奇、有趣、好玩的事物,能让孩子保持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心态,更容易培养思考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感悟: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开小差。
1:无意识的开小差有害。用正念把自己从无意识的开小差中拉出来,无意识的开小差回分散注意力,效率降低。
2:有意识的开小差有利。比如长时间学习或者做重复的劳动事情会疲惫,分心、需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活动一下,吃点东西,都是提升专注力。开放心态,日常生活中多元化的生活体验,能提升思维方式。培养有意识的开小差。
第三. 让自己快乐
不断上课、刷题,孩子的大脑慢慢就出现疲劳的状态,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越来越机械,学习也像流水线一般,过度依赖过去的经验,不再留心潜在的问题。
此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激活孩子的大脑,支持他们去做那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比如听音乐、跳舞,包括有节制地玩一些电子游戏。
研究认为,幽默可以有效补充我们的意志力储备。有趣很可能激发兴趣,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感悟:1:笑,是让自己快乐的最好工具,平时可以训练多笑笑。
2:激活孩子的大脑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短暂假期,彻底忘记学习工作。
第四. 让大脑休息
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面临困难时,停下来休息或许是不得已,但有很多证据表明,休息也是一种充电方式,能帮助我们完成更多工作。
难点在于找准休息的时机,控制休息的时长,选择休息的方式。由于我们的警觉周期里存在很多自然变异,所以成年人每次集中精力9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5分钟。对孩子来说,这个时间更短,大概是每集中精力45分钟就应该休息15分钟。
休息时除了闭目养神,也可以锻炼身体,这可以加快大脑的运转速度,让大脑进入更好的状态,从而做好回去工作的准备。研究表明,户外锻炼可以有效提升精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提升人的专注力,因此只要条件允许,鼓励孩子多做课间操,或者到外头散步10分钟再回来继续学习,效率更高。
感悟:
1:10分钟休息原则(佳时长时段休息方法。
2:运动是大脑的最好休息方式。
第五. 让身体放松
很多时候,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也许是因为压力太大,精神过于紧张。越是想要找到答案,越可能由于用力思考,陷入怎么样都走不出的怪圈之中,这个时候需要家长用耐心与智慧,跟孩子一起做些能全身心放松的事。
比如说跟孩子聊聊天,听他说说最近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陪孩子去小区散步,看看蓝天白云、保持深呼吸;也可以在周末跟孩子看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片;甚至可以把亲人的照片进行编辑处理,让孩子看起来像猫头鹰,或者是像大熊猫,或者自己尝试穿着毛茸茸的外套,假扮动物过一天。总而言之,用行动告诉孩子,生活充满乐趣,不用绷得太紧。
感悟:1:我小时候成长记忆力差学、东西慢。(压力大)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生活充满乐趣,才会更有专注力的提升。
总结:1:学的提升专注力的方法是颠覆传统认知的。与其要求孩子、自己注意力集中不如告诉自己放松。
2:当孩子专注力不足时要分析底层逻辑的原因:心情问题、同学朋友交流问题、学习中的障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