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书读第二遍与第一遍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听讲座也如此,今天再听第二遍就有了记录下来的想法,有用的东西太多了,就好比用相机记录旅行途中的湖光山色、草长莺飞。风景是大家的,但照片与回忆属你独有。现将这脑海快门记录的教育之美整理如下:
多给孩子贴正面的标签
案例:二战时美国兵力不足,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果每天对着孩子说他笨、差劲、什么都做不好,时间长了他可能真的会变笨,不愿意动脑筋,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不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克制,少用责怪抱怨的语言。多给孩子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针对我自己家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方法确实有效。以前妙妙是一个异常好动,调皮的孩子,非常缺乏纪律性,每次在校园里碰到我,总是从队伍里跑出来,我告诉他这样不经过老师的允许就私自出队伍是缺乏纪律性的表现。说了很多遍,也没什么作用,我反思原因大概是家里人总是在亲戚朋友跟前当着妙妙的面儿说他太调皮好动了,于是乎孩子孩子愈演愈烈,愈发的顽皮。后来我在一本书上也看到了类似的教育方法,于是我和孩子爸爸抓住时机选择在人多时故意夸他:“妙妙长大了,学会管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懂事了,小朋友喜欢做她的好朋友”。孩子听到时,小眼睛忽扇忽扇的,好像也在自己思考什么是纪律性,怎么遵守纪律,渐渐的,他的行为有所收敛。老师也开始夸奖他。孩子的行为也就越来越规范。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与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与自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轻轻的一句夸奖的话,简单的一个爱抚动作;深情的一个眼神,一个暗示……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或许会让孩子从一个进步走向另一个进步。
做智慧型的教育者
案例:一位母亲在分苹果时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哥哥违心将苹果让给了弟弟,母亲将大苹果奖励给了哥哥。哥哥心里想:我说假话就可以得到奖励,谎言比真实更有效。另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他让两个孩子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草坪清理干净,大苹果就归谁。
虽然看起来似乎是件小事,但有时就是这样的小事对孩子的世界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第一个变得开始说谎,做出很多错误的行为,以至于后来成为一名罪犯。但另一位智慧型的母亲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让孩子懂得了公平竞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白宫的著名人士。
3.阅读是让人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都说爱读书的孩子很少做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而阅读黄金期的培养期处于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杨校建议这个阶段给孩子选择一些绘本,让孩子读故事,听故事,看故事。刚开始阅读,不可以太功利,不要带任务去读。不要让孩子一开始就畏惧阅读,有负担。如何培养兴趣以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杨校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具体的方法,如:带孩子到国家图书馆,感受文化氛围。如:陪孩子一起阅读,不喜欢读书的家长,可以假装拿着书陪伴孩子,因为你想让你的孩子变成什么样,你就要做一个那样的家长。如:每周去一次图书馆,一次只买一本书,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比赛谁读的快,读的过程中有交流,有互动。这些好的方法简单实用,建议家长们利用起来。
4.教育是一门艺术
案例(1):表扬孩子要具体: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经常被表扬的孩子,更愿意给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身上的缺点也会减少,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是孩子也期望被表扬、被鼓励。同时表扬一定要具体,让孩子知道原因。所以说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应避免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平心静气,换位思考,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这更是教育的艺术化。
案例(2)批评孩子要制怒:杨校说女儿上小学时绝“手”不提书包,每天早上出门,都是杨校帮女儿提着书包直到学校,有一天,杨校意识到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他故意没有帮女儿拿书包,而女儿照例也是没有考虑这件事情,到了学校发现书包没有带,杨校对女儿说:“我也忘记了,你先去教室吧。”然后,杨校和女儿所在班级的老师沟通,这一上午都不要让班级里的孩子借给女儿书本,让她一上午就坐在那里。从此,女儿的书包再也没有麻烦过妈妈。瞧!这位智慧型的母亲不动声色的就让孩子自觉产生意识并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案例(3)批评孩子要制怒:一年级的新生里有个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带着的孩子,这个孩子非常任性,一大早到校其他孩子都进入了教室,只有他哭着喊着闹着不愿意进班级上课。按照通常的做法,可能我们会给家长打电话,把孩子带回去训斥或教导,但我校的黄君主任做出了这样的处理:她到孩子所在的班级里带了几个孩子,与这个哭闹的孩子一起玩耍,等他玩高兴了,于是他也就愿意和同学一起回到班级里,就这样,一次紧张的突发事件就这样被轻松的化解了,如果当时硬把这个孩子拉回教室,相信下一次他还会有相同的举动,但黄君主任这样的处理方法,让孩子的心情转化为开心愉悦,自愿的进入教室,相信这个孩子不会再发生同样的情况。如何做一个智慧型的教育者,杨校和黄主任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作为一线的教师类似的问题时时刻刻都有可能遇到,同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难以避免犯错误,何况是面对心智还未健全的孩子,如何能要求孩子不犯错?若是为它困扰不如将错误的事情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学做有智慧,有温度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