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越安
Part1 关键词:性格、差异、塑造
妈妈,我的性格你真的看懂了吗?每当提及孩子,性格总是必提的话题。
在教育行业一线工作多年,接触了上千个孩子,每天我会看到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时常发现,很多妈妈自己也不清楚孩子的性格到底是怎样的?也有妈妈认为内向性格的孩子会不容易“成功”,所以想方设法希望孩子变得"外向"。甚至把孩子往外“推”。
见过太多家长,都一致认为,内向孩子缺乏自信,所以要帮孩子变成外向性格。其实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自信阳光,但问题在于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性格本身而是孩子对于某些事物持有不自信态度的原因,进而帮助孩子来解决。我相信很多外向性格的孩子也有不自信的时候,不是吗?也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变得安静,例如认为女孩子就应该乖巧懂事和安静,喧闹外向的女孩子是需要调教性格的。这些我都是不赞成的。
我们经常提及的内向和外向究竟有什么样的由来?他们之间是否有着明确的界限?性格真的有好坏之分吗?对于这些,我真的好奇极了。
一、翻开心理学历史,看看性格的由来。
心理学方面,个人一直非常喜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这个因反对老师弗洛伊德过于强调外在性的力量而创立了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
另一位创办人格类型学说的心理学家荣格发现:佛洛伊德比较侧重外界对人的影响,而阿德勒比较侧重内心世界对人的影响。于是,将这样的外在性和内在性指向分别称为“外向”和“内向”。
因弗洛伊德当时声望非常大,也出于对荣格和阿德勒的不满,开始对“内向”进行了新的“解释”,使“内向”被贬低,甚至和“社交恐惧”、“羞怯”、“少儿多动症(ADHD)”等被连接起来,让“内向”变得病态化。
这些也导致我们目前很多的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性格内向的时候,总是内心充满恐惧,想方设法希望孩子能变成“外向型”性格。
二、能量的表达方式,判断性格类别。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内向和羞涩、被动、胆怯、焦虑联系在一起,把外向和活泼、主动、大胆、自信联系在一起来判断性格。其实是不太适合的。内向的人也是可以阳光、自信和开朗,也可以与人友好。
但判断性格最直接的一个方式是通过能量的表达方式。外向的孩子是典型的能量消耗者,比如我们要求他保持安静和独处、没有热闹和喧哗时,他们会觉得特别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需要从外部世界的人群喧哗和冒险刺激中寻找欢乐。比如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话声音非常大、喜欢在别人说话时插嘴、跟新认识的人很容易自来熟、很容易在他人面前表现地自信而且很随意伪装成比自己实际懂得多的样子、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在安静或独处中觉得很累。他是一个外向性格的孩子。
相反地,内向的孩子是典型的能量储存者,比如我们给他噪音、喧哗,他们会觉得很累。所以我们需要给他补充安静和独处,从内心吸取能量来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沟通,进而才能恢复他的活力。
三、无需复制,你永远是最独一无二的。
孩子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内向孩子因为比较侧重内心世界,了解他们会有一段过程,但一定不能让孩子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倾听、理解就非常重要了。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和一群人交流,所以家长或者老师、朋友一对一地倾听和交流往往事半功倍。当我们打开内向孩子的内心世界,重视并努力倾听时,内向孩子的内心想法就更容易接近外部世界。比如在我接触到的很多内向小朋友在第一次接触陌生的外教老师甚至会哭,但因为固定了喜欢的老师,孩子和老师专注度都很高,发现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孩子变得越来越主动并很愉悦地享受每一节课。
别人家孩子的性格,各有各的好。妄想改变孩子性格对于孩子不仅有害,也是徒劳。只有我们不断探究每种性格具有的优劣势来改变我们孩子本身性格气质中的不足,发扬孩子性格气质中的积极部分,才能使得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更加健康成长。也只有我们家长自己树立了这样的信念,才能正确引导孩子认知自己和生命。
我很喜欢美国一位神学家Frank A.Clark说的一句话:"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一个孩子来教一些东西给他,这是成年人的学习方式"。我会耐心向每个可爱的孩子学习,也同样分享给每位家长。
部分文字摘要以下书籍
Part2 ✨ 每日复盘、不断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