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种业振兴行动的推进有助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更有助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乡村要振兴,种业需先行。必须把种子这件大事放在乡村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立足育种、育苗,提升种子、种苗研发能力,确保我国种业安全。
当前时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是育种体系不健全。我国育种主体分散,乡村个人育种规模小,育种研发创新能力薄弱,而种业育种相关企业的商业化程度高,对于种业的科研创新要求低。当前,种业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但多为基础性研究,并不适合种业长期性、稳定性的发展特点。现行的种业育种道路与市场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产学研协同利益联合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无法形成创新创造合力,严重制约了种业发展。
二是种质挖掘力量小。目前,我国种质资源挖掘工作主要依托高校、研究院所的项目课题支撑。然而,高 校、科研院所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种质资源所耗费的周期长,成本大。加之,我国现阶段种质资源的改良多使用大田随机组合试验方法,育种成本投资大,周期长。因此,仅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投入不足以支撑种质资源持续性稳定健康的供给。
三是核心技术依赖强。国外能够在传统的育种技术基础上结合基因编辑与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生物技术实现精准育种,并已在生产上大量应用。而我国在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等生物技术上的运用局限于基础研究,并未投入到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加之,我国当前育种体系仍以杂交育种为主,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种质资源的鉴定还主要依赖于育种学专家的经验。
我国要想打好种业“翻身仗”,还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是要加大种业扶持力度。利用科技特派员制度,扶持、鼓励先进农户及农业致富带头人自主进行种业创新。并以此为试点,切实加大自主研发,通过加大对种苗创新的金融支持,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优势种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种业基地的紧密对接,鼓励校企合作,调动科研事业单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创新要素,强化信息交流和共享,减少科研项目成立过程中不必要且耗时的操作,缩短项目进程。鼓励中央企业向优势种业板块加大资本的投入,将鼓励种业创新落在实处。
二是要改善种业发展环境。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全面净化种业市场,为种业振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培养专业育种人才力度,为种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发展力量,逐步提高种业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实现我国种源的自主可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种质基因挖掘、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开发与新品种研发。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减少对国外科学技术的依赖,有序推进种业的产业化应用。
三是要切实整合各类资源。搭建种业创新创造平台、种质资源保护平台,组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构建种业种质资源保护、种质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体系,形成种苗种业的“创新+保护”机制。强化以种苗产业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为主体、乡村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为方式,结合文旅发展特点,切实运用好乡村振兴的各类资源,实现种苗种业的繁荣,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