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上午10时,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国宝级文物《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晶华三楼宴会厅举行, 分隔360年之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
《富春山居图》高33厘米,横636.9厘米,是一幅描绘浙江西部一带景色的长卷。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在这一长卷中,峰峦坡石绵延起伏,其间分布有村落、亭台、渔舟、小桥等。瀑布高悬,溪流潺潺,山路曲折反复,江水浩渺,苍山幽远。曾有人说,面对《富春山居图》,就好像是坐在小船上,迎着富春江逆流而上,在移动中观山望水,令人目不暇接。
黄公望是“元四家”(其余三人为赵孟頫、吴镇、王蒙)之一。他原本姓陆,名坚,因为父母早逝,就过继给一个姓黄的老人当义子。当时,黄老者已经九十多岁了,忽然得到一个儿子,喜出望外,给他起名为黄公望,字子久,谐音“黄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盼望这个孩子很久了啊。
黄公望天生聪慧,成年后做过地方上征税的小官。后来,他被当时的权贵诬陷,锒铛入狱。出狱之后,黄公望无意仕途,改号“大痴”,放浪江湖。和很多从小就开始绘画,二三十岁就名扬四海的画家不同,黄公望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直到50岁,才取得卓越的成就。黄公望的代表作有《九峰雪霁图》《江山览胜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山居图》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是黄公望晚年的作品。据说,他从79岁开始创作这幅画,用了四年时间才全部完成。为了创造出优美、缥缈的艺术境界,黄公望专门在富春江边的山坡上盖了一间小房子,取名为“小洞天”,在里面居住了很多年,日日流连于富春江的美好风光中。
当时,黄公望已经年迈,但为了作画,每日都会出去写生,一看到好的场景,脑中一有悠远的联想,就赶紧拿笔画下来。因此,有人说黄公望的山水画“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与黄公望同时代的画家倪瓒非常喜欢这幅画,曾经说,这幅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一样,“圣而神矣”。由此可以想见这幅绘画的艺术成就之高。
黄公望死后,这幅画辗转多地。明朝末年,吴洪裕以高价购得,并在临死前叮嘱将它烧了给自己陪葬。当这件伟大的艺术品被扔进火堆时,他的侄子吴静庵赶忙将它从火堆中抢了出来。不过,因为烈焰,这幅画已经被烧成两段。其中,比较大的一段(《富春山居图》)在乾隆年间流入皇宫,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比较小的一段(《剩山图》)则流落民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是一个生命态度,是作者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换成豁达,是作者内心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的一种表现手法。
《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