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社会中的人,需要有社会性,这几乎是我们所需要的一项基本技能。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去遵守的基本的通用性规则。
个性与整个社会的互通、相融,是我们拥有良好社会性的基础。简而言之,大家都怎么做?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既保证个人的特点,又能够去遵守共性。
在生活当中会发现有一些群体,他们会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呆着,面对社会通用性规则的时候,没有意识去尊重这个规则,或者叫边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过去的教育环境当中,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严苛,所以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情感缺口比较大。
所以,当我们有了大量外来信息涌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匮乏,以及对人是一个生命个体的不够关注和尊重。
然后开始了全民补课,身为成年人,却恨不得从头再来,补过一个婴儿时期和童年。
童年以前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不遵守规则,或者是有一个非常宽松的所谓规则。
比如说,有的人在参加会议的时候就特别习惯于迟到,在会议当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做自己的事情,对于现场的主题以及发言人的观点,可以视而不见,只是做到了人在这里,但是注意力并不在这里。
包括日常的细节性行为,对自己可以做到宽松管理,社交礼仪当中,很多随手可以做的事情就偏偏弃之不顾,或者是直接无视。
比如说,有一些人在收到微信群里面的通知的时候,从不记得回上一句,收到!
而Ta明明是看到的。
还有更多的社会通用性规则,比如诚信守时,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有人发言时保持安静的聆听,发言时先举手,不抢人话题……做事情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按时倒退,结果导向,这都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在社会通用性规则里行走的时候,必须要严格要求的。
规则可以对人约束,同时也能够给人安全感,就像法律对于一些不当的行为有惩戒的作用,同时又能够让大多数人感觉到被保护。
说完规则,再来说界限。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我们的社会关系里,总是纵横交错。
也就是说,关系很难出现单纯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总是加着很多附加的潜在的关系。
所以就造成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难清晰地触摸到便捷,回到自己合适的身份里,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
当然,任何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做支持。
这是一个人所有行为的底色,或者叫注解。
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才会去让自己从纷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抽离出来,理清楚自己和每一件事情,或者每一个人单纯的一对一的关系,这样就更容易帮助我们找到清晰的边界。
这样也会帮助我们更容易看到个体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也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然后以最舒服的方式和距离相处。
这有可能会是一种最健康的社会生态,和良好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