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作者,张丹茹,标准斜杠青年
作者80后,书中第1章介绍了她20-30岁的经历,2004年考上一所二本学校,2008年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互联网行业,2011年生病后辞职调养身体,2012年结婚生子,2013重回职场,2014年跳槽到一家大外企,31岁这一年拥有了三个角色:工作上的运营总监,生活中的四岁宝妈,业余时间月入六位数的斜杠青年。
刚看这本书第1章就被吸引了,不是因为作者鸡血式的生活轨迹,而是因为太多书的作者都是我们触不可及的,只能望其项背。而作者的年龄和我相仿,20-30岁之间的前半段即大学生活,给了我太多的共鸣,她说的大学期间四个目标:通过四六级,每学年拿奖学金,谈一场恋爱,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想想这些自己也曾做到过,可是真正步入社会进入职场之后,曾经一段时间自己也狠狠努力过,但生活的磨难和自我目标的不明确漫漫消磨了意志,放任自流,败给了本能。当然和作者的差距也有地域和行业的关系,也许这会被归为运气,但运气来了你有没有能力抓住又是另一回事。
这几年总是感觉自己处于一种比较“浮”的状态,一句话总结:对自己有要求,但却没落实到行动。被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矛盾的焦虑感无形中裹挟着,而行动是解决一切的根本!本书作者就是行动派的极致践行者,书中有许多具体提升行动力的方法,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通过实践习得的。
2、找到行动的最短有效路径,给自己一个“烂”开始。
打算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想象太多可能会碰到的困难,这样会消磨自己有限的意志力,只是给自己一个开始,去行动就好了,这就是“最短有效路径”。
我要实践的:
1)尝试早起,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生物钟,每周比上一周早起五分钟,早晨固定留出一段黄金时间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2)头一天晚上做第二天的to do list,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时间自然而然会被挤出来,若先把时间挤出来,再去做相匹配的事,往往失败告终。做了清单之后才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给自己一些紧迫感。
3)养成碎片化时间合理利用的习惯,关闭朋友圈功能,防止自己刷刷刷,碎片化时间内形成闭环式学习,多思考总结。
3、作者说:任何事情,在阶段性的时间里,社群的力量很重要,但从长久来看,我们还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真正的学习是一个人的孤单,在带动一群人的成长。
说来惭愧,现在的我也没什么大目标,只是每个阶段通过一点点的努力,让自己“沉”下来,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