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菲的世界》(二十) - 草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康德

康德于1724年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位马鞍师付。康德一辈子就住在这个小镇直到80岁去世。他们一家命是虔诚的教徒,其宗教信仰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

康德是一位曾在大学教授哲学的教授。他通晓其他哲学家的理念,他对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

他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他认为两派说法都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从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家,他们都专注于思考怎么来认识世界?为此提出两种最大的可能:一是这世界正如我们感官所认知的那样;二是这世界乃是像我们理性所体悟到的一般。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不过理性主义者夸大了理性的重要性,而经验主义者则过分强调感官向经验。

康德同意休姆和经验主义者的说法,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透过感官而来的,但也赞成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说法,认为我们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的世界。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例如带上有色眼镜反世界。

康德对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它都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因果律

康德认为因果律的存在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而且永恒不变。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个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界情况,我们可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何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信仰

康德对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以及自由意志的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所谓“设准”就是某个无法证实的假设。康德说“为了道德加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伦理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