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维导图 裂变无限可能
初始篇
第一次见到思维导图是电脑版XMind,领导用XMind梳理架构,自己在做组织架构时习惯于用Visio,见到XMind觉得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尝试着运用,发现思维导图能够帮助自己掌握事情的结构和条理并且辅助记忆,但运用仅停留于简单的绘制并不能掌握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沈老师手绘的思维导图,耳目一新,图和文字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思路清晰,一目了然,被深深的吸引住。对于我自己而言,自我认知还是比较清晰的,欠缺的正式这种思维方式,缺乏总结归纳知识结构的习惯,学习思维导图正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咨询沈红亮老师课程排期后,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报名参加了2019年11月23日-11月24日为期两天的思维导图认证管理师课程,去探寻思维导图的奥秘。
认知篇
学习思维导图,就要对思维导图有一定的认知。
思维导图起源: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先生,194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因发明思维导图这一简单便捷的思维工具,以大脑先生闻名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他在BBC介绍了一种“改善学习障碍儿童学习力”的思维工具,这让思维导图第一次走向人们的视野。因为节目的大货成功,让思维导图这个概念被众多世人所知晓。沈老师也正是东尼博赞先生的亲传弟子。
思维导图课程:
课堂前——沈老师在开课前做了两天的课前知识导入,对思维导图的概念,应用、及绘制做了讲解,让学员们对思维导图有个认识,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员们加深了印象,并且留了作业手绘自我介绍。根据脑海中浅显的知识点自己绘制了自我介绍,构思+绘图用时时间有点长,绘制才意识到绘画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中——上课前每个人做了自我介绍,学习也是丰富人脉资源的一种方式,与来自各行各业的老师们一同学习,共同成长。自我介绍结束后沈老师针对课前知识导入做了互动,寓教于乐,巩固知识点。对课前作业自我介绍互相做了点评,欣赏其他学员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两天的课上学习,对思维导图有了系统的认识。学习到思维导图绘制六步骤:中心图——维度、色彩——主干分支(关键词、线条)——支干分支——插图——关联,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学习到思维导图六要素,联想(开花、接龙)、关键字、图形、颜色、线条、分类与阶层化。学习到提取关键词的技巧,这个对我本人非常重要。学习到思维导图的应用等等。课堂中不仅有知识点提炼还有小组中的互动练习,大家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共同完成课题练习,学以致用。特别喜欢这个互动练习,不仅是对知识点的吸收过程,而且互动中转换思维角度。
课堂后——作业点评,了解学员对所学内容消化理解的程度,明确调整方向,沈老师在点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员,提高了学员的自信心。
21天课后练习:21天习惯养成,定律的本质是刻意练习,而习惯养成的本质是某种行为形成了程序性记忆。从第一天的不熟练,自己看着都很不美观,关键词提取也没有抓住重点,到最后质的飞跃,喜悦于自己的进步。
运用篇
思维导图在工作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针对项目(策划、活动)进行目标、任务、人员、资源、时间等的梳理。
头脑风暴:快速录入的方法记录关于某件事或工作的想法,在过程中不用建立导图的结构,后面随着想法的增加,条理也会理顺,最后建立起导图。
知识架构:通过学习或实践某个领域,梳理清晰地知识体系认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厘清思路。
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分类,寻找知识中的共同点,做成楔子,将一个个楔子联合,最终形成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场景的归纳概括分类,将思维导图在生活中融会贯通,提高自己整体能力。
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系统学习,对于自己而言最受用的就是锻炼分类归纳思维,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大大提升了工作及学习的效率,正所谓“学习思维导图,裂变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