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些关于教育类的图书,也在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今年教培行业遇到了寒冬,国家开始管控K12教育,学科类培训基本上暂停,为什么会有如此严厉的政策?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家要选拔内驱力强,有良好学习素养的卓越人才,而非经过培训出来的流水线“人才”。
有的家长会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有的家长则认为教育是让孩子回归自我,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挖掘内在驱动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第一种观点在70,80后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这一群人在一定程度享受了高考的红利。但复盘自己的成长经历,会发现读书时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通过读书实现阶层的跨越,这种动力属于外部动力,很多人这正是因为这种外部动力实现了人生跨越的第一步,之后的人生轨迹还是有很多因素影响的。但外部动力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减弱,这也是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出现很多悲剧的原因,因为个体的内驱力不足,进入大学后很多孩子的目标消失,再没有人督促学习,整天无事可做,只能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生活中失去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了?
到底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灵魂教育另一个灵魂的过程,用心灵去对话心灵,用彼此最舒服的状态去交流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者彼此协同,互相促进,家庭教育有自己的职责,学校教育有自己的功能,但我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整个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把学校教育当成全部,将孩子学习不好的全部责任归结于学校,这是种片面的看法。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的构建,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父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整个家庭才会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各成员才会处于最舒服状态,没有和谐的家庭环境,任何理论是起不到作用的。家庭教育中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作业拖拉问题?家长焦虑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家庭中各成员的边界感不清晰,每个成员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是不同的,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的事情,家长不能越界处理,现实情况中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完成作业,内心无比焦虑,为什么会这样了?因为家长怕老师批评,怕自己没面子,这就是边界不清晰的表现,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边界,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切问题就好解决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观点没问题,关键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个很关键的点是父母的无痕引导,让身教在教育中起作用,而非言传,过多的说教会起到反作用,举个例子:最近我家老大突然间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爱好了,因为他看到我们在看一档古诗词的节目,他发现节目中的选手可以脱口说出很多优美的古诗词,这种磁性作用非常明显,现在开始每天读一首古诗词,让孩子的行为变成自我行为时,教育就会变得简单了。
另外,在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父母情绪控制好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比如注意力,专注力,创造力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接纳不了孩子的情绪,因为我们往往站在自己角度去思考,没有换位思考,为什么孩子不开心。父母需要去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接纳不了他的不良情绪,他会逐渐远离父母,不会跟你交心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父母要学会倾听,倾听会给孩子带来信任感和安全感,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原则就是平等原则,要将孩子当成成人来对待,对他要有敬畏感,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你的所有行为他都会去效仿,所以我们一定要摆脱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用心去关注孩子成长中的事情,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们良好的家庭教育感知度,当基础构建好以后,孩子的成长会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进。
良好教育,一定会培养孩子有良好的人格,良好的人格和三观要比知识更重要,良好人格的养成离不开合格的父母的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