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做观众,你注定不能成为主角

电影《霸王别姬》里有一个片段:在戏院里,舞台上正表演着一出京剧,台下的观众纷纷叫好,喝彩声不断,其中只有一个人在嚎啕大哭,并且边哭边说:“这得挨多少打呀。”

说这话的人是小武生,是个京剧演员。

1.观众和演员

观众和演员拥有完全不同的视角,也就拥有完全不同的思维。

一切欣赏层面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观众;

一切被关注层面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演员。

比如,动作演员完成一个后空翻之后,观众心里跑出来的是:太牛了,但是却没有意识到那是对方十几年坚持练习的结果。

对观众来说,一个好角就是偶像,就是顶端的存在;但对身处其中的京剧练习生来说,他看到的是:这个角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打,才练就这一生的本事。

所以小武生会嚎啕大哭。

这就是观众思维和演员思维的不同,这种不同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差异

在足球场上,观众看到一个精彩的进球,并惊呼:“好棒的进球”。可是,这一脚可能是那个球员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

我们说隔行如隔山,隔开的不止是对行业的了解,更是对努力的定义。

就拿电视演员来说,观众对演员好坏的评判标准就是一个:他观否在3秒中哭出来。可是,在行内人看来,这完全是错误的标准。

因为,哭分层次,分场合,分情境。哭都会哭,可是如何处理一场哭戏,如何让哭戏与情景结合得更好,如何哭得更自然,更动人,才是学问。

一个习惯用观众思维看待周围一切的人,他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东西,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他看到的东西。而习惯用演员思维看待一切的人,才能看到更深入,更本质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认知。如果你渴望成功,渴望理性,渴望思考更有深度,那么你就要学会使用演员视角。

否则,如果你连努力都定义错误的时候,就会跟成功渐行渐远。

3.塑造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怎么塑造自己的演员视角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人物传记,纪录片和新闻报道。

比如,别管一个人有多牛,别管他是商业领域,运动领域、音乐领域还是什么其他领域的牛。当他取得成绩后,你一定不要看他当时的表现,而要看他过去是怎么过来的。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在人物传记,行业记录片,人物采访和新闻报道中多少都会涉及到。

这些冷冰冰的,客观的,没有经过修饰的数据和信息,才是我们看待一个人的最好视角,才是有思考,有分析,有态度的演员视角。

比如,很多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成为钢琴家郎朗。但是,他们看到的是郎朗弹琴时的潇洒和自如,并没有演员视角,了解他这一身本事是怎么来的。

事实上,郎朗就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沈阳空军文工团的一名二胡演奏家。在郎朗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每天就会坚持让他练习两小时的钢琴。因此,郎朗的童年过得一点也不轻松。再之后,郎朗一家又经历了多少曲折和难关,最终让郎朗百炼成钢。

所以,观众思维的人,总是想要牛人那个结果,但是不想经历,甚至不想了解牛人成长的那个过程。

总结一下,在某些领域我们可以做观众,但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我们必须做主角。所以,带有演员思维,了解成果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才是你能脱颖而出的根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