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濮阳出了一位吴姓皇后,她乃唐代宗(李豫)之母,唐肃宗(李亨)的妻子。封号——章敬皇后——是唐代宗做皇帝(762年)后,以辅臣郭子仪为首的大臣联名上书后获准追封的谥号,已是吴氏去世四十二年后的事了。
吴氏的父亲吴令珪唐玄宗时因获罪被囚并株连全家,吴氏幼年便被召入掖庭(皇宫别舍,妃嫔居处)为奴。初入掖廷时,吴氏只在后宫洒水、浇花,做一些琐碎之事。但因美貌,加之出身尚好,一个偶然的机会,被选入东宫侍奉太子李亨。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公元735年的一天,唐玄宗到忠王李亨府中察看,他见太子宫殿内外的卫生没有打扫,乐器上落满了尘土,李亨的身边也没有嫔妃侍女,非常伤感,便让高力士从掖庭遴选三名滕人服侍太子,吴氏便在其中。由于吴氏丽质端庄,性情温和,又谦逊有礼,处事有节,很得太子喜爱。不久,吴氏有了身孕。第二年,吴氏生下李豫,就是后来的代宗。玄宗知道吴氏令太子生活情调有了改善,内心很是感激,又见吴氏生了皇孙,越发大喜。在皇孙出生的第三天,玄宗便亲去看望。玄宗看见皇孙,边仔细端详边说:“福过其父。”还为皇孙取名“豫”。738年,忠王被立为太子,李豫为皇嫡孙。母以子贵,吴氏声威日显。吴氏不因丈夫被立太子张扬,依然保持谦和温柔,相夫教子作风。740年,吴氏因病早逝,享年18岁,葬于洛阳春明门外。
756年,太子李亨继位。帝号肃宗。
763年,李豫即位,帝号代宗。代宗继位后,辅臣郭子仪联名群臣上书为吴氏请谥号,代宗追谥号为“章敬皇后”,并迁葬吴氏于建陵与肃宗皇帝合葬。
章敬皇后虽英年早逝,未主内宫,然以贤德著称于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吴氏有三位弟弟:吴溆、吴澄、吴凑。吴溆曾任太子詹事金吾大将军、濮阳郡公;二弟吴澄任太子宾容、濮阳郡公,后娶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女寿春公主为妻,封附马殿中监。三弟吴凑官至京兆尹、兵部尚书,福建观察使。三人虽位居显职,却为人谦和,从不自傲,因此三人均在朝中享有极高威望,受到人们敬重。
泾师之乱(781年)后,德宗皇帝听从卢杞、白志贞的建议,派人劝降朱泚,众臣惟恐避之不及,唯吴溆(?--783年)昂然起奏说:“如果大家均不以我才疏学浅、可担此重任的话,臣愿意前去!”德宗非常高兴。吴溆退朝后对人说:“臣子食天子俸禄,就应为天子而死;危难时刻只为自己考虑,这是不忠。我身为外戚,前去贼营,确知自己凶多吉少,但也不能使天子遗撼手下无忠贞义节之士。”吴溆当天斋戒而行。见到朱泚后,吴溆耐心陈述天子对朱泚的诚意。而朱泚谋反之心已定,便杀了吴溆。德宗闻知后,悲痛不已,追封吴溆为太子太傅,赐封其家统属二百户。
代宗即位后,吴凑(730--800年)与其哥吴溆一同被封为太子詹事、濮阳郡公等职。吴凑认为自己无功受封,便请求解除太子詹事一职。吴凑后来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
安史之乱(755年)后,藩镇势力强大。大历年间,滑帅令狐彰、汴帅田神功相继故去,其部下乘丧挟兵,当地军心大乱。在危急时刻,吴凑奉命持节来到汴、滑。吴凑体察民情,考察形势,安抚军心。因谋划周全,措施得力,汴、滑形势转危为安。代宗因此对吴凑倍加器重。
元载(代宗时宰相)当政时间长,权势大,在朝中飞扬跋扈,欺君弄权。代宗想除掉他,又考虑到事关重大,便暗中独诏吴凑商议策略。后将元载除掉。
代宗大历末年,吴凑因继母丧事辞职。德宗建中初年,吴凑任右卫将军兼任通州刺史。德宗贞元初年,吴凑入京任太子宾客,后又出任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观察史,后又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徳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夏发生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京兆尹韩皋被罢免后,天子亲授吴凑为京兆尹。吴凑以勤俭为务,不辱君命。
当时,宫中太监到集上购物,他们仗势欺人,强买强卖。吴凑为此启奏皇帝:“太监在集市上购买物品,给百姓带来危害,社会上议论纷纷,宫中需要什么,可差臣下办理。如果我作为外府官吏不适合进宫的话,也应该派些年纪大办事谨慎的官人去购买物品,以此平息民愤。”天子采纳了他的建议。
吴凑善于管理,还长于断讼。府掾吏因吴凑外戚出身,凡有难断之事,必等吴凑到后呈报,期望不被指责。吴凑阅视呈报诉讼,对过错者必当面责问,因此掾吏对他都特别敬重。
文敬太子、义章公主相继去世。天子给太子、公主修墓妨害了农事。吴凑侍服天子时谈及此事的不妥之处。天子听从了吴凑的意见。
徳宗贞元十六年(800年)四月,吴凑病故,时年七十一岁。被追封为尚书左仆射,朝廷也为之罢朝一天。
(随便查阅一下唐代宗的资料,发现他出生于公元727年。如果章敬皇后寿命确是十八岁,那么她生产唐代宗时的年龄存疑。若章敬太后卒于公元740年,吴氏生产代宗的年龄是五岁,这绝对是不可能发生的事。网上查询章敬皇后死于公元730年,也就是说她生产代宗时的年龄应是十三岁。如果代宗的亲生母亲果真是章敬皇后,则章敬皇后的真实生卒需要进一步考证)
(本篇内容多摘自《濮阳县志1980--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