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为了什么?爱情吗?多数人或许以为是,但实际并不是。
婚姻的本质是契约
如果是为了爱情,那不需要结婚。爱情是什么?就是彼此朝思暮想,分分秒秒想在一起。不结婚你们天天在一起,结了婚还是天天在一起,既然都能在一起,干嘛劳民伤财地多此一举?结婚又不能为爱情保质,相反,婚姻被公认为是爱情的坟墓。
所以,鄙人实在是挖掘不出为了爱情而结婚的意义。翻遍整部婚姻法,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涉及爱情的。婚姻法从头讲到了尾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钱"。在xxXx情况下,谁谁谁应该分多少财产,这就是婚姻法的保障。
所以,婚姻的本质,是契约。
记得,结婚典礼上,主持人的一段话:XX,你是否愿意娶XX为妻,爱她忠于她……;XX,你是否愿意嫁XX为夫,爱他忠于他……。
也许,当时年轻的我们以为这只是走了个程序,但实际上,这就是婚姻的本质。从结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长相厮守,只有死亡才能把我们分开。通俗些说,结婚证就是合同书,我们就是公司合伙人,每人持股50%,以后有富同享,有难共当,公司盈利,分红我们一人一半,公司破产了,债务依然是一人一半,这就是婚姻,无论富贵,贫穷,年轻,衰老,我们都要携手共度。
本质上,这就是对强者一方的制约。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能力,地位都在成长,不管结婚的时候再怎么般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之间的身位,地位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他已经爬到10楼了,成了社会精英,而你还在2楼当你的菜鸟,这时候10楼的人遇到了愿意陪他继续爬向11楼的人,如果婚姻法不加以限制,那2楼的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你已经跟不上10楼的人的节奏了。
一方前进快,另一方前进慢或者还在原地踏步,如果不对强者加以约束,那离婚就是必然了。但婚姻法不允许你可以任意匹配一个般配的伴侣,这就是对弱者的保护。
所以,爱情是制约不了另一半的。所谓爱情,只是纯粹的荷尔蒙分泌后的肉体吸引,爱情的保质期充其量也就一年,甚至几个月而已。当他摸着你的手,而你的心跳丝毫不会加速时,你们之间的纯粹的荷尔蒙吸引就结束了,如果你们的生活里只崇尚爱情,那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岌岌可危了。
婚前,生活里全是琴棋书画诗酒香,婚后呢?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颠覆三观的变化,若何?
当然,爱情还是有大作用的。如果没有爱情在先,男女双方都会精打细算,权衡利弊,计算得失,这种情况下能结婚在先,男女双方都会精打细算,权衡利弊,计算得失,这种情况下能结婚,那简直堪比上市公司重组一样难,因为自变量太多,一般人根本就算不清楚,算不清楚的结果,就是互相看不上眼,无法到结婚那一步。
但是,有了爱情就不一样了,爱情能让人冲昏头脑,眼一瞎头一晕就结婚了。待婚姻合同上字儿一签,可不是随便能反悔的了喽。
毫无疑问,爱情是婚姻的催化剂,所以我们讴歌爱情,因为爱情能让人昏头。你不被爱情冲昏了头,人类还怎么繁衍后代,国家还怎么保证未来的生生不息呢?
不过爱情只有一年的保质期,期限一到,你结不结婚,爱情都会进入坟墓。
所以,我们结婚,并不是为了给爱情保鲜,而是为了幸福。
因为,有了婚姻契约的存在,我们都把伴侣视为利益共享的人,视为能坦诚相待的心腹之人。结婚后,她的电灯开关有人修了,他的臭袜子有人洗了,她不担心半夜流氓敲门了,他不担心病了睡床上无人问了。男女双方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用更低的成本获得了更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婚姻。
所以说,家庭是个生育合作社,经济共同体。结婚是官方的说法,民间的说法叫过日子。
结婚了,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结了婚,你不能再外面彩旗飘飘了,但家中有枚红旗始终不倒;结了婚,你每天就必须打卡回家了,但家里总有人亮灯等你回来;结了婚,你每天会为了家长理短吵架,但病榻前会有人端来热水。
结婚后,两囗子必然有矛盾,因为人吃五谷杂粮,就一定会沾染些烟火尘气,我们也都是凡人,必然有缺点瑕疵,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接纳对方的不完美,那我们就能通过婚姻收获幸福。
爱情不能永久弥新,但婚姻可以。爱情和婚姻之间虽然只差了一张纸,但之间责任义务,大相径庭。
婚姻是在爱情的世界里发现那个守护者,并把它占为己有。
爱情就是人性。
也许爱情和艺术所内涵的力是同一种力,在每个人身上是常数。
所以,对艺术天才来说,爱情方面支出过多总是一种浪费。
爱情常常给人一种错觉,误以为对美的肉体的占有就是对美的占有。
其实,美怎么能占有呢?
美的本性与占有是格格不入的。
占有者总是绝望地发现,美仍然在他之外,那样转瞬即逝而不可捉摸。
占有欲是性欲满足方式的一种错误移置,但它确实成了艺术的诱因。
既然不能通过占有来成为美的主人,那就通过创造吧!
严肃的艺术家决不把精力浪费在徒劳的占有之举上面,他致力于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美,赋予它们以形式,从而实现创造美的崇高使命。
个体发育中,性意识与审美心理的同步发生,无论如何要求为爱情保留一个适当的地位。
谁没有体验过爱情所诱发出的对美的向往呢?
有些女人身上有一种有灵性的美,她不但有美的形体,而且她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美有一种交感。
当你那样微妙地对美发生共鸣时,你从她的神采中看到的恰恰是你对美的全部体验,而你本来是看不到、甚至把握不住你的体验的。
这是怎样的魅力啊,无意识的、因为难以捕捉和无法表达而令人苦恼的美感,她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她的有灵性的美的肉体,用眼睛、表情、姿势、动作,用那谜样的微笑替你表达出来,而这一切你都能看到。
这样的时刻实在太稀少了,它们是爱情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所谓爱情的幸福就寓于这些神秘的片刻之中了。也许这已经不是爱情,而是艺术了。
确切地说,爱情不是人性的一个弱点,爱情就是人性,它是两性关系剖面上的人性。
凡人性所具有的优点和弱点,它都具有。
人性和爱情是注定不能摆脱动物性的根底的。
在人性的国度里,兽性保持着它世袭的领地,神性却不断地开拓新的疆土,大约这就是人性的进步吧!
就让艺术天才保留他们恶魔似的兽性好啦,这丝毫不会造成人性的退化,这些强有力的拓荒者们,他们为人类发现和创造一种崭新的美,倒确确凿凿是在把人性推进一步。
美是什么呢?
这无底的谜,这无汁的丰乳,这不结果实的花朵,这疲惫香客心中的神庙……
最轻飘、最无质体的幻影成了压在天才心上最沉重的负担,他一生都致力于卸掉这个负担。
为了赋予没有意义的人生的一种意义,天才致力于使虚无获得实体,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美的创造中分娩的阵痛原来是天才替人类的原罪受罚,天才的痛苦是人生悲剧的形而上行本质的显现。
婚姻是两个成年人的人之间的爱情加情感关系。
在这个情感关系中,两人的人生观是否相洽,相洽到什么程度,一定会发生重要的作用。
所谓高质量的爱情,一个必要条件是相洽的程度高。
但是,爱情又不只是人生观相洽的事情,相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在爱情的发生中,性吸引和审美方面的强烈感受往往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
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在精神的、形而上行的层面上,婚姻是为自己的孤独寻找一个守护者。
在世俗的、形而下行的层面上,婚姻又是由性欲发动的对异性的爱慕。
现实中的婚烟是这两种冲动的混合,表现为在爱情世界里寻找那个守护者。
在异性世界里寻找是必然的,找到谁则是偶然的。
当一个人不只是把另一个人作为一个异性来爱慕,而且认定他就是那个守护者之时,这就已经是爱情而不仅仅是情欲了。
爱情与情欲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包含了这一至关重要的认定。
也许爱情的困难在于,它要把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东西结合在一起,反而使它们混淆不清了。
假如一个人看清了那种形而上行的孤独是不可能靠性爱解除的,于是干脆放弃这徒劳的努力,把孤独收归己有,对异性只以情欲相求,会如何呢?
把性与爱拉扯在一起,使性也变得沉重了。
那么,把性和爱分开,不再让它宣告爱或不爱,使它成为一种中性的东西,是否轻松得多?
事实证明,结果往往是更加失落,在无爱的性乱中,被排除在外的灵魂愈发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
人有灵魂,灵魂必寻求爱,这注定了人不可能回到纯粹的动物状态。
那么,承受性与爱的悖论便是人的无可避免的命运了。
婚姻是人生最美丽的爱情梦。
倘用理性的刀刃去解析梦,再美丽的梦也会失去它的美。
弗洛伊德对梦和性意识的解析就破坏了不少生活的诗意。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生活本身使梦破灭了,这时候,对梦作理性的反省,认清它的美的虚幻,其实是一种解脱的手段。我相信大家十有八九就属于这种情况。
事实上,世上确无命定姻缘,男女之爱充满着偶然和变易的因素,造成了无数恩怨。
因此,婚姻上的理想主义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多数人由于自身经验的教训,会变得实际起来,唯求安宁,把注意力转向实利或事功。
那些极执著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受幻灭感所驱,由情入空,走向虚无主义,如拜伦一样玩世不恭,或如贾宝玉一样看破红尘。
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可能性是人生魅力的重要源泉。
如果因为有了爱侣,结了婚,就不再可能与别的可爱的异性相遇,人生未免太乏味了。
但是,如果你真正善于欣赏可能性的魅力,你就不会怀着一种怕错过什么的急迫心理,总是想要把可能性立即兑现为某种现实性。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你表面上似乎得到了许多,实际上却是亲手扼杀了你的人生中一种最美好的可能性。
在你与一切异性的关系之中,不再有产生真正的爱情的可能性,只剩下了唯一的现实性——上床。
性是爱侣之间示爱的最热烈也最恰当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贞洁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语言,不让它被污染从而丧失了示爱的功能。
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在爱,他就应该自愿地保持贞洁。
反过来说,自愿的贞洁也就能够证明他在爱。
为爱筑一个好巢。
婚姻有何必要?
我的回答是:为爱筑一个好巢。
爱情是一只鸟儿在天空飞翔。它自由,但也需要栖息;它空灵,但也需要踏实;它娇弱,因此需要保护;它任性,因此需要训导。
婚姻所提供的,正是栖息、踏实、保护和训导。
鸟儿总在空中飞,会疲惫、恐慌,会累死,爱情也是如此。
当然,筑一个好巢不容易,要学鸟儿筑巢的勤勉、细致和耐心。
结婚是神圣的命名。是否在教堂里举行婚礼,这并不重要。苍天之下,命名永是神圣的仪式。
“妻子”的含义就是“自己的女人”,“丈夫”的含义就是“自己的男人”,对此命名当知敬畏。没有终身相爱的决心,不可妄称夫妻。
有此决心,一旦结为夫妻,不可轻易伤害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男人,使这神圣的命名蒙羞。
圣经记载,上帝用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于是世上有了第一对夫妇。
据说这一传说贬低了女性。可是,亚当说得明白:“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血中之血。”
今天有多少丈夫能像亚当那样,把妻子带到上帝面前,问心无愧地说出这话呢?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婚姻同样如此。
夫妻恩爱,携手走人生之旅,当然是幸运的。
如果做不到,独身前行,虽然孤单,却也清静,不算什么大不幸。
最不幸的是两人明明彼此厌烦,偏要朝夕相处,把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维持到底。
一个年轻人说:宁要浪漫的爱情,不要平庸的婚姻;
人到中年后他说:宁要平静的婚姻,不要动荡的爱情;
说得都对。生命的不同季节,生命的愿望也不同。
爱情大抵要死要活,婚姻大抵不死不活。
夫妻容易发生争吵,因为亲近之人往往挑剔。
当然也有不争吵的夫妻,情况可能有二。
一是,双方或其中一方内心已足够疏远,到了不屑于挑剔的程度。
二是,双方或其中一方有足够好的教养,摆脱了对亲近者挑剔的本能逻辑。
对亲近者挑剔是一种本能,而警惕这种本能,做到对亲近者不挑剔,则是一种教养。
爱情是寻找灵魂的亲人。婚姻是结为肉体的亲人。
在性行为中,双方的身体达到了亲昵的极限。
但是,一对男女通过做爱永远不能成为血缘意义上的亲人,惟有通过生育,才能开创出一个新的血缘关系。
在孩子身上,双亲的血流在一起,两支本无联系的血脉联结成亲缘,从此生生不息,延续久远。
正是凭借孩子,夫妻之爱在血缘意义上也成为了亲情。
性本能分两个层次。
浅层次是快乐本能,即男欢女爱。
直到孩子出生,一直潜伏着的深层次才显现出来,那便是本觉本能,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觉醒了,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幸福。
这是大自然的计谋,让你男欢女爱,让你贪图快乐,结果弄出来了一个孩子,接着就让你辛苦,还让你感到这辛苦是更大的快乐。
不过,就算是中了大自然的计谋,那快乐却是实实在在的,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而做一回大自然的工具也不算什么耻辱。
从生命的角度看,世上有什么事业比生物延续更伟大?
为人父母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既是巨大的喜悦,也是伟大的事业。
爱情,婚姻,可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她既不像亲情受血缘关系的揪扯,也不像友情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她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间互相吸引,身心共鸣的神奇体验,进而孤独的人们变得完整、鲜活了起来。
说到爱情,人们总把她与婚姻想联系,并把走向婚姻作为衡量爱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爱情是美好的,婚姻是神圣的。既然婚姻是这么神奇与美好,为什么人们在爱情与婚姻的发展中,却总是磕磕绊绊,甚至支离破碎,伤恩累累,难得圆满。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把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放在台面上,摊开来掰扯掰扯(为什么用掰扯这个词组,而不选择更好听的呢,因为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必然是一嘴鸡毛,准备好头脑风暴,咱们接着说)
负责任地说,爱情和婚姻本来就是没关系的,因为这二者本就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东西,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矛盾而又统一,矛盾是暂时的,而统一是永久的,把矛盾的事情压缩,把统一的事情延长,就是亲密夫妻的爱情法宝。
婚姻的出现要早些。
人类婚姻制度的发展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不忍直视,以现在的观点来讲,“很渣”。当代社会所能见到的所有有悖人伦的男女关系,在历史上都有源头,并且在对应的时期,这都是正常的关系,注意:这是人人认同的关系。
从母系社会的群婚制婚姻,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共同生活,大家不分彼此,都可以共同快乐的玩耍,有过只允许和有血缘关系的同辈亲属发生性关系的阶段,后来为了提高繁衍质量,衍生出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只允许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合的观念。总之,母系社会,崇拜女性,那时并没有爱情的概念,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到后来出现的对偶制婚姻,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共同生活,同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又组成了一对一生活模式,各自和自己的“主夫”“主妻”生活,并且还可以与群体中的其他异性保持亲密关系。
这个是不是特别像现在讨论的开放性关系,哈哈,你以为的时代潮流,其实只是生物性的周而复始,是基因里的历史遗留罢了。
再往后,出现了专偶制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男女双方结婚前,甚至都没有见过面。当然,这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了,讲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专偶制,爱情快出现了,然而并没有,专偶制是伴随私有制出现的附属婚姻模式,只是为了确保把财产的继承,保证能够把财产继承给自己的子女,而不是隔壁老王、老李、或者别的什么家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
自由恋爱的萌芽时期。
当然,专偶制时期,自由恋爱(爱情)开始萌芽了,中世纪的西欧骑士和贵妇的爱情,黎明前的爱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见不得光,天亮了,该走了。或者更准确地讲这时的爱情应该称之为偷亲、通奸更为准确些。
但这在爱情史上,骑士和贵妇的爱情是有积极意义的,她挑战了以私有制遗产继承为目的,把女性只当做生育机器的陈旧婚姻观念。毕竟那个时代忠贞的爱情,大都在殉情、通奸和私奔这样极端情况下才能够体现出来。
说了这么多,婚姻制度的社会属性和进化过程,我想基本已经说清了。那么为什么说,成年人,不配拥有爱情呢。相信大家都记得学生时代第一次相爱的感觉,一定是纯粹而美好的。
爱情是身心的共鸣,而婚姻是现实的归宿。
恩格斯在《私有制、家庭、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只有消灭了私有制,财产归国家公有,生活资料能够按需分配,人们不再为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物质生活担忧时,才能够全身心的以爱情为基础选择结果对象,这是的爱情和婚姻才能够实现!统一。
但在当代社会,在现实中,谁又能摒弃名利,置身事外呢?!追求物质无可厚非,但在婚姻的领域,如果不能直面现实,又怎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爱情呢,现实必然是以利益为驱动的,而以利益联结的婚姻,在情感上必定是索然无味的。
现实的婚姻,必然不是爱情的归宿;现实的人,也不能妄图享受爱情。所以,出现了什么爱的人不一定适合结婚之类的自我安慰的表述,但都不过是虚伪到最后的挣扎和掩饰罢了。
所以,在当前这个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的时代中,唯有那些坚持自我、勇敢担当、双向奔赴的灵魂,方能够享受纯粹的爱情,享受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感动。
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实现了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物质文明更加充沛,婚姻不再需要物质上的考量,那么,爱情将是走进婚姻殿堂的唯一充分条件。到那时,婚礼可能真的能够成为从喜欢相知到培育出浓烈爱情的见证仪式。所以说历史上伟大,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只属于富人阶层。谁先实现了富裕,富足,谁就首先到达了爱情天堂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