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树洞君 图 | 豆瓣电影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久违地看了一部煽情电影《人生大事》,几度为别人的故事热泪盈眶,万万没想到,几个小时之后,我就要为自己的故事热泪盈眶。
HR的一通电话,7分30秒,她的通话铃声是周杰伦的《晴天》,像周杰伦这种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失业是什么感觉,虽说36岁的我也是头一次知道。
跟人事的这通电话言简意赅,不带感情,从离职原因到赔偿方式清楚列明,一瞬间我头有些嗡嗡,但听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公司业务调整”“完全不是你的问题”blabla,只能故作镇静地回复:“好的,理解。”通话结束。
挂断电话的一瞬间有些慌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于是戴上口罩揣上手机下了楼。想给个人打电话,第一反应是我妈,又担心老人家血压上去家里没人危险,于是还是没有给她打电话,改为打给了出差在外的老公。
“没事儿,大不了我养你啊。”这句公认的毒鸡汤也从我老公的嘴里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这是来自直男的安慰,我明白,当然这安慰的力量也没多少,自己的事儿归根到底还得自己扛着。
我坐在公司写字楼附近的一个台阶上跟他絮絮叨叨了一堆,发泄了些马后炮的情绪,哭完了还得顶着肿眼泡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办公室去。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36岁,女,户籍帝都,已婚已育,无继续生育计划。
中年人,不,中年女人的求职简历,如此赤裸且卑微。
曾几何时,被挖角决定走出原本舒适圈的是我,现如今中年失业甚至想回到原本舒适圈找一根救命稻草的也是我。
挺悲哀的,却无能为力。
为什么35岁+的中年人就不该出现在职场上?上有老,下有小?当养家糊口成为刚需,难道不应该是在职场上更加懂得珍惜工作、更加努力的一批人吗?
有个网友说:“在中国什么都要在35岁之前安排妥当,就好像人生活到35岁就结束了一样。”
“人生是场马拉松。”这是我喜欢的一句话,曾把它送给高考前的外甥女,她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如果以35岁为终点,应该是跑到了三分之二,可以准备冲刺了。那我的后半程该怎么跑?人到中年又迷茫,也可能是压根儿没清醒过。
生了几天气,做了几天心理建设,星期一太阳照常升起,还有一个月的交接期,我还得硬着头皮上班去,感受着如坐针毡之痛,脸上还要云淡风轻。呵,成年人。(你是我的姐,是我唯一的姐,不是)
上班也不完全是坏事,反正在家也很害怕身边没人,尽管我以前最求之不得的就是独处的时间。
挫折令人警醒,突然感觉以前写东西的热情仿佛有复苏的趋势,这可能也是传说中的“树挪死,人挪活”吧。“被迫”远离了消耗自己的工作,不知道会迎来怎样的以后,愿觅得良人吧。
失业33天,没啥特殊含义(放心,不会日更),就是记录一下中年失业的心路历程,顺便看看33天能不能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或者找到马拉松后半程的人生方向吧。
套一句《人生大事》的文案作为近期的心灵支柱——除了生死,没有大事。
ps.再也不看煽情电影了,最近听个“平凡之路”都会想哭,岁数大了共情能力变强真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