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读的文章讲的是老师在哈密培训期间,对午餐后的哈密瓜赞不绝口,朋友却告诉他,那是白兰瓜。经过深入了解,才知道,哈密瓜的产地不在哈密,而是源于吐鲁番鄯善县一带。哈密瓜也有很多种,最甜的也不是哈密瓜,而是是伽师瓜。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引起了老师的思考:哈密瓜和白兰瓜本来很容易区分,但我们吃的时候为什么只想到了哈密瓜?我们到底如何突破这种限制?
正如老师所讲,“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人的认知容易受到环境(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刻板印象或贴上一个标签,比如一提外国人都是白皮肤、高鼻子、蓝眼睛,一提精神病人就是不正常,岂不知外国人也有黑皮肤、趴鼻子、黑眼睛的,岂不知精神病人的思维可能不正常,但其感觉却常常是正常的。它给我的提醒是:(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第二个问题就是前天我文章中提到的局限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不断的自我探索,可是使其改善。联系以往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经验,所有问题的改善都离不开新的有效行动,我个人认为新行动包括,意识的转变和具体行为的改变两方面内容。对于意识的改变,我是从自我的觉察开始的,经常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进行检验。比如:今天早上锻炼回来,看到孩子正坐在沙发上看手机,我心里一阵烦恼:一放假天天抱着手机不撒手,是不是网游成瘾了?要在以前肯定会谆谆教导一番:早上多运动,学习别放松,看手机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今天我是先反问自己:她只是今天早上在看手机,是网瘾吗?然后检验:我可以直接走过去看看或者问问她到底在做什么。结果我还没过去问,她就先开口了:“老妈,学校发通知让做实践活动,我一会儿去楼下超市采访,您能帮我拍照吗?”我的心情也马上好起来。
自我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从“如何突破这种限制?”这个问题的背后,隐隐感觉到老师对“可能丢人现眼”的担心。就好像明明知道“人无完人”,许多人还是追求完美一样。“不接受”限制,本身就是思维“受限制”的体现。因此,接纳是改善问题的起点。这让我想起黑格尔说的:“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企图消灭欲望就等于企图消灭“我”。人的欲望是没完没了的,永无满足之时,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行为,就可以减少烦恼。对待今天的问题也是如此。“限制”不会消失,“担心”可以借助行为减少。比如:坚持读书学习,经常和大家交流探讨,当大脑运转起来探究学问的时候,自然就没工夫“受限制”了。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收获友谊,收获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