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直在看,魏晋时期一些文人的风骨,他们在深渊里仰望。
文章写满了他们的才情与抱负,那个时期的政治环境与执政者的独裁。他们想大展宏图,实现抱负,无奈时局动荡,政变,各种因素。他们有各自的选择,各自的存活之道,他们有建安七子,才华横溢,却只能把一腔热血,通过文字阐述。他们中有愿意活下去,没有政治立场的陈琳,为袁绍写檄文就歌颂袁绍,大骂曹操,被曹操捉住后就歌颂曹操。没皮没脸才可以活下去,这是他的选择。无所谓对错,在那样的环境,能看见第二天的太阳已足矣。也有孔融,少时只知道他让梨,没想到,后来的他,看不惯社会风气,作为一个儒者,不能改变这一切,他很难过,他也终是做了什么,像一个剑客,过于理想,过于聪明,在那样一个充满挫败感的年代,真正带给他的只有死亡了。也是坚守自己的信仰死去了。或许死对他来说也挺好。他的孩子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留下影子,却在士兵抓他们的时候说了一句与年龄不相符的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我喜欢曹植的才华,却败给了曹丕的野心。其实曹植集曹操的宠爱于一身,更多的是自信到可以破坏规矩,可能天生的天才不愿被世俗所束缚,随心所欲,随性而为。终究曹丕当了皇帝,免不了对这个弟弟有特殊待遇,年少曹丕也是很努力让父亲曹操对他刮目相看,奈何曹植光芒万丈。曹丕在这样的人生失望中,保持微笑。他死后的谥号‘‘文’’,也算历史对他的补偿。
书中讲述了阮籍,夏侯玄等人,其实他们都是那个时期值得被后人所记得的。时势造英雄,他们也不算英雄,因为我觉得英雄应该对社会有卓越的贡献,并为之奋斗终身,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措施来构建理想中的国家的模样,只是像那个朝代一样,提起魏晋就是文人大都隐居,不像唐朝那般繁华。竟也无可比之性。可能就是这样的社会背景,让他们能寄情与诗,文学得到发展。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可能我并不关心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我只是对这些在历史长河还熠熠生辉的他们表示致敬,他们的风骨,他们的才情 ,只能在书里看到。如今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美好而又可以大展拳脚的社会,我们不必压抑,不必彷徨。我们只史只他们,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去更全面了解他们,说了这么多只是鄙人愚见。我还是很喜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刻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选择这种东西无所谓对错,毕竟我们短短一生,总要做点什么。莫不要虚度了光阴。可以的话,惊艳岁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