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败局》中的巨人,让我觉得可惜的是,拖垮巨人的,只是一栋楼。
1992年开始,史玉柱的巨人已成为了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军,他也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典范人物和现代商界最有前途的知识分子代表。
当年,在事业之巅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后来有中央领导人来视察,因为一句话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盖到54层;在得知广州要盖63的最高楼层,为了给珠海争光,又改到了64层。有人说“64”不吉利,索性定在了70层。
这样,巨人大厦的预算从2亿元陡然升到12亿元,工期从两年也延长到了6年。
当时巨人的6403汉卡在市场上卖得十分火爆,1993年的销量比上年增长了300%,每年回报有3000万元。照这样的势头下去,盖起一座预算12亿元,70层高的巨人大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就是这座被视为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成功丰碑的大厦,最终导致了巨人的突然窒息。
在当时,史玉柱犯了一个很多青年企业家都容易犯的错误: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的收益,并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则。
如果把这条规则明明白白的说出来给自己看,也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能犯这样的错。如果换一种情况,自己做出的选择又会不一样。
身边的朋友都说自己不敢上台讲话,尤其不敢再众人的目光中说去自己的观点。以前的自己也怕,现在也怕。怕的不过是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丑难堪;怕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人来喝彩捧场;怕自己语音一落,得到的不是掌声而是一片死寂。
冷场,出丑的场景在自己的脑海中回访无数次,体会无数遍。这样的一盆冷水浇下来,当初想要突破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都变成一缕灰烟飘走了。
事实是,自己第一次上去做,做的一定也是不够好的。出丑不一定,可是不出彩是必然的。
在第一次也不需要子做的很好,如果今天的自己能比昨天的自己状态好一点,声音发颤,发抖的情况慢一些,自己说话更有逻辑,渐渐能把控场面,每一次的小进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对自己不那么苛责,开始欣赏自己的进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果能克制住自己的冲动,激情的,冲动的,恐惧的,想去逃避的,这种出于本能的自然反应,冷静下来,用现在的起点审查自己的目标和过程中的曲折,不被想象中的真相左右,才能一步步走到目标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