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凡老师课程实录:
我们可以把现代教育的漏洞想象成一辆汽车:越野车是四轮驱动的,非越野车是两轮驱动的,如果一辆车是单轮驱动的,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就是以一个轮子为圆心,另一个轮子相当于圆规的另一只脚,不停围绕这个圆心在画圆。
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智力是区别一个人成长的两大动力,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发力,才是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否则,就会出现那种智力很高,但意志力薄弱到接近于0,行为和思维习惯都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这种智商很高的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整个社会不识货,变得愤世嫉俗,但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无用之人。
在古典教育里,意志力的培养甚至要高于对智力的培育。
最初的儒家教育是双轮驱动的,孔子办学,教的六样东西是:射御礼乐观书数。射是射箭,御是驾车,礼是各种礼仪、礼节的培训,乐是音乐,书是书法,数是计算,当然,这个计算里既包括普通的算术,也包括易学,也就是预测。
在孔子教学的这六艺中,排在前面的【射】和【御】都不是智力教育。要把箭射好,把车驾好,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品质。
我跟一个朋友聊这件事的时候,他推荐我看一部英国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很有意思,它讲的是一个对比实验:召集一批中年人,有成功者、平庸者,甚至失败者,然后把这些人分成两组,进行各种各样的才艺竞赛,类似《开心辞典》、《一站到底》这种。
在才艺比赛中,这两组的成绩分不出高下,甚至平庸组(输家组)有时候得的分比赢家组还要高。比来比去,最后根据英国的一个说法——一堆干草里的针(needle in a haystack),跟大海捞针差不多——设计了一个游戏,要求两组的人在这堆干草里用最快的时间把针找出来。
事实上,这两堆干草里根本就没有针,那么测试的是什么呢?是找针的时间,也就是从开始到放弃之前这两组的时间差。
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感到诧异的结果:平庸组(输家组)找针的时间只有赢家组的1/5,也就是说,平庸组在干草堆里翻来翻去翻了一会儿就陷入了绝望,他们认定自己在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使命,所以就放弃了。而赢家组就一直在那儿找,直到导演告知停止,因为胜负已经分出来了。
这个纪录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通常说的赢家和输家在智力层面上的较量可以说是分不出高下的,甚至会出现输家在智力方面高于赢家的情况。但在某个最关键,又好像最不起眼的点上,赢家做事情不轻言放弃的习惯和能力要远高于输家,那就是意志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