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很聪明,受称赞的却是老师。聪明学生不多,他们只是未开化,老师的责任不是帮助聪明学生,而是不要让暂时不聪明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聪明。老师的责任不是培优,而是补差,很多人讨厌“问题孩子”,但问题孩子也是孩子。也许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他们注定被淘汰……但谁知道丧钟为谁而鸣?
阅读这一章的重点,我都不太懂,但是这段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本质。
教鸟儿如何飞行?这个题目特诙谐。鸟儿本身就具备飞行的能力,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使用翅膀就能飞了。
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这都是孩子的超强学习能力的表现。
我们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认为只需要引导出孩子对学习,对探索未知的兴趣就足够了。保护好孩子们的注意力和自信心就足够让孩子在学习上学得更深入了。
而相反的是学校常常出现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广受老师的优待与关心;成绩差的学生却频频遭受老师的无视。
老师把全部的注意力紧紧的盯着那成绩拔尖的学生们,通常已经没有精力再看顾这些“吊车尾”的“问题小孩上”。心理上更是偏向于成绩拔尖的学生。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成就一两个天才吗?
哦,不!我觉得教育应该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途径。
那么教育它应该是面向的是众多目标群体,它的目的是使更多人都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探究的兴趣,而不是在畸形的教育环境中(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遭受的待遇差异)感到自卑与自我放弃。
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每个小孩都有她或他独特的天赋所在,只是没有被伯乐发现和得到开发而已。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都是小孩天赋的伯乐与开发者!我们要相信每个小孩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优秀的,都是有无限可能的。
这都需要我们细心细致的观察与一定时间的陪伴。
仅仅一张写着分数的成绩并不能代表着小孩的优劣,更不能决定小孩的人生。
古人评判人的优劣观点就写得特别好。一个人的优秀与普通在于品德,在于做事做人,而不是仅仅单方面的学术知识水平的成绩好就是代表这个人优秀了。
老师和父母的作用在孩子们18岁前的教育引导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在父母眼里应该是这样的,无论自己的小孩如何,都应该坚信他们是可以引导,可以塑造的。
在没有血缘,只有短暂的师生关系的老师眼里应该是这样的,学生们只是暂时不那么聪明的,未来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希望父母和老师们都能意识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产生求知的兴趣,老师们能明确知道她们的责任不是帮助聪明学生,而是不要让暂时不聪明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聪明。
我们一生中遇到了太多太多的老师,太多老师是我们没法选择的。义务教育的阶段,我们的老师是随机安排的,如果遇到优秀的老师,可能会让我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那个阶段学习成绩猛增。
等遇到一个让人极端讨厌的老师,可能就会对她所教授的科目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成绩就会悬崖式下降。
希望孩子们都应该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与个人喜好老师没有关系,学习是我们需要践行终身的事情。
并不是只有九年义务教育才要学习。在社会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学习,我们都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无论遇到的好的或不好的老师,我们都要具备自学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付费,选择我们的老师,无论你想要学什么,都有渠道可以通过付费挑选一位自己满意也适合自己的老师。
未来的老师也许面对极大的挑战时,老师的角色不再有所谓的铁饭碗,学生们对老师有极大的选择权。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决定着老师的去留与收入。这些都是后话,都是未来的事情。
现阶段希望老师们在专业领域分一些注意力给到那些还没变得聪明的孩子身上,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也能习得面对不同受教育者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
希望学生无论何时都能拥有自我思考,主观能动性地去学习,去探索,去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