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的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常常会暴跳如雷,气急败坏。
当我们渐渐成熟,便也逐渐懂得,即便内心再有情绪,也要维持基本的体面,做到谨言慎行,说话得体,行为合理。
我们开始明白,生气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事态越来越糟糕。
再棘手的事,我们都必须要去面对。
而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就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选择和决定。
遇事时脾气越大,就越暴露出修为不够、格局小、境界低等问题。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大力倡导白话文,这引起了旧派学者林纾的强烈不满。
为了反对这一举措,他连续写了《荆生》和《妖梦》两篇小说,还将蔡元培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阎王。
换作常人,面对这种羞辱,早就拍案而起了,但蔡元培却没有。
他一边安抚替他打抱不平的朋友,一边拿着自己写好的书法作品,亲自送到林纾家中,与他一起“找茬”。
林纾收到他的书法后,感到羞愧难当,立刻撤回了《妖梦》,从此不再发声。
有句话说得好:“人品,不是看风平浪静时的伪装,而是要经得起怒火的考验。”
真正厉害的人,会用理性驾驭情绪。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不让当下的环境影响自己今后的生活,更不会用别人的行为来折磨自己的心情。
正所谓:“生气之事,不妨付之一笑;难容之人,不妨敬他三分。”
事前留一丝体面给他人,事后留一方安宁给自己。
情绪稳定的背后,是人品,也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