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确考。有认为起源于桃符;有认为自唐代开始。因对联除对偶的修辞手法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其句数除排律而外。每首都是八句。要求中间两联即额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
对联也讲对仗平仄,因此其最基本的正是来源于律诗。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儿生拉活扯没屁硬挤。
对联与音乐一样,喜怒哀乐各式场景皆能使用。是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店市。
对联被视为文人的笔墨游戏雕虫小技,向来不入史传与个人专集。正如梁启超所说: “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中之附庸。”
对联不能失替,是否必须按照平仄韵律来?传统上,上、下联的末字或节奏点上的字,要求平仄相反、平仄交替,若违反即为“失替”。
对联是否不能失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使用的场景区别对待。若是题于寺庙祠宇的,自然要虑周藻密不涉粗疏,按着规则走。
如果仅作为大众消遣娱乐图一乐呵的,则不必拘泥于是否失替。就如当今的诗坛,早就破旧立新,屎屁尿齐飞。对联又何必死死地非得抱着规则的大腿而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