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组织产生于非正式组织,而非正式组织则依赖于正式组织。不过,在正式组织产生之后,它又创造了非正式组织,并且需要非正式组织。”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如是说。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用龙峰博士的方法,他做了几个发问,具体如下:
问题一:为什么一定要形成组织?不组织起来不行吗?
答:假如没有组织,不需要组织。我们可以可以看到,个体成员之间会有社会交往,比如,某个人一个人把自己想搬运的大树搬回家,可是他单独去就搬不动,需要别人帮忙。如此,就出现了人们为了满足彼此之间的各自需要而产生非正式合作。
问题二:非正式合作何以持续?需要什么条件?
答:首先,能否继续在于参与人的感受。也就是说一件事合作愉快,目标也达成了,当然可以持续合作。目标没有达成,但合作很愉快,也可能持续合作。所以,持续合作需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有效果”,即合作目标的实现;二是“有能率”,即个体愿望和动机的满足。
这一段翻译一下,用巴纳德的话说,就是“组织的生命活力,在于组织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而这种意愿要求这样一种信念,即共同目标能够实现。如果在进行过程中发现目标无法实现,那么这种信念就会逐渐削弱并降到零。这样,有效性就不复存在了,做出贡献的意愿也就随之消失了。同时,意愿的持续性,还取决于成员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不能超过个人所做出的牺牲,这种意愿也会消失,组织就没有能率了。”他是说组织管理,一是从“事的逻辑”,即事情有没有办成去考虑;二是从“心的逻辑,即人们感受如何”去考虑。
问题三:非正式组织继续下去,为何会向正式组织转化?
答:合作加深,事情复杂后,必然会强化各自的经验与特长,强化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而付出与收获的匹配或者协同的效率都会要求建立社会交往规则,以协调个体之间的行为关系或社会关系。具体到组织管理来讲,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抓制度建设,也就是搞“事的逻辑”;二是抓文化建设,也就是搞“心得逻辑”。
四、究竟什么是正式组织?如何定义?
答:有意识的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种系统。这里有三个要素,一是有意识的协调,有专门的人与事。二是协调的对象可能是人群,也可能是几种力量。三是是一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