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应当其时。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时过则难成。教育有规律,违背规律则勤苦而难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化太早,孩子没思考过,老师讲再多,学生吸收也不好。老师应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且应有足够的智识广度与专业深度。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被认可、被理解的环境中。父母能开明地支持他们广泛经历和体验生活,而且去帮助他们发现和打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赋才能,孩子的人生便会后劲十足,越来越开阔。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是在变化之中,在这变化之中,不变的是内心的清净。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无可无不可”,这才是“中庸”的本质。所谓“智者不辩”,世界是阴阳二元所构建的,一切无不在矛盾是非之中。学习圣贤教育,体证中庸智慧而调御矛盾,亦是学人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老师首先应该是“有道”者,然后才可以“传道”,以心印心。这样的人师在动静语默间,无处不在彰显其人格魅力,“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要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是牵拉,帮助而不是控制。“道而弗牵”最大的妙处是什么?答案是:“和”,是老师与学生的和”,是父母与孩子的“和”。在一个没有强力控制的场城里,大家一团和气,交流是平等自由的,人的心自然是敞开的。氛围如此良好,那么亲师、尊长、孝亲便是从心底自然流出的情感和行为。《礼记.祭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客。”
古语云:“小孝孝其身,大孝孝其心,至孝孝其志。”我们可以说,小爱爱其身,大爱爱其心,至爱爱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