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公元630年)
1、
春,正月,李靖率骁骑兵三千人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击破。突厥颉利可汗想不到李靖突然杀到,大惊说:“唐国如果不是不倾国而来,李靖何敢孤军至此!”一日之间,部众数次惊恐骚动,于是把牙帐迁到碛口。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心腹,颉利的亲信康苏密首先带着隋炀帝的萧皇后及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来降。正月九日,抵达京师。
之前,有投降过来的胡人说:“中国有人秘密写信给萧皇后”。至此,中书舍人杨文瓘请调查,皇上说:“当初天下未定,突厥方强,愚民无知,或有此事。如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须再问!”
李世勣从云中出兵,与突厥战于白道,大破突厥军。
2、
二月三日,皇上前往骊山温泉。
3、
二月八日,李靖击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
之前,颉利既败,逃窜于铁山,余众尚有数万;派执失思力入京觐见皇帝,谢罪,请求举国归附,自己亲自入朝。皇上派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他,又下诏命李靖将兵迎接颉利。颉利表面上言辞谦卑,内心其实犹豫,想要等草青马肥,逃入沙漠以北。李靖引兵与李世勣会师于白道,谋议说:“颉利虽败,部众还多,如果逃走度过沙漠以北,依靠铁勒九姓蛮夷,道路远阻,追之难及。如今皇帝有诏使到了他那里,他必定心宽无备,如果选精骑一万,带二十日粮,前往袭击,可以不战而擒。”把计划告诉张公谨,张公谨说:“诏书已经许诺接受他投降,使者也在那边,为什么要攻击!”李靖说:“这就是韩信破齐的方法。唐俭之流,有什么可惜!”于是勒兵夜发,李世勣为后继,大军到了阴山,遇上突厥人一千余篷帐,俘虏以随军。颉利见了使者,大喜,心中自安。李靖派武邑人苏定方率骑兵二百人为前锋,乘雾而行,离牙帐只有七里,突厥人才察觉。颉利乘千里马先走,李靖军杀到,突厥部众于是崩溃。唐俭脱身得归。李靖斩首一万余级,俘虏男女十余万,缴获杂畜数十万,杀死隋朝义成公主,生擒她的儿子叠罗施。颉利率一万余人想要度过沙漠,李世勣驻军于碛口,颉利到了,无法通过,他的大酋长都率众投降,李世勣俘虏五万余人而还。开拓疆土从阴山北至瀚海沙漠,以不封口的公开报捷文书向朝廷上奏捷报。
华杉曰:
灭突厥,擒颉利,是李世民的丰功伟绩。但是,李靖的言行,却留下了历史的污点。李靖以韩信灭齐为比,韩信灭齐,我们之前评述过多次,背叛和齐王的盟约,出卖郦食其,拿下齐国和刘邦讲条件,是韩信发动的不义之战。李靖说:“唐俭辈何足惜!”这是明目张胆的要出卖唐俭了。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这就是李靖不义。
4、
二月十日,皇上还宫。
5、
二月三日,因为攻克突厥,大赦天下。
6、
任命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守侍中王珪为侍中;守户部尚书戴胄为户部尚书,参预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
7、
三月三日,任命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修大将军。
四夷君长到皇宫门前,请皇帝上尊号为天可汗,皇帝说:“我为大唐天子,又往下兼行可汗的事吗?”群臣及四夷都称万岁。于是此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都称天可汗。
三月五日,突厥思结俟斤率众四万来降。
三月十一日,任命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
当初,始毕可汗任命启民可汗同母弟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督部落五万家,牙帐在灵州西北。等到颉利政治混乱,各部纷纷叛变,唯有苏尼失所部毫无二心。突利可汗投奔唐朝之后,颉利立他为小可汗。等到颉利败走,前往依靠他,准备再逃奔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引兵进逼,命苏尼失将颉利逮捕送来。颉利以数骑乘夜逃走,藏匿于荒谷之中。苏尼失惧怕,派骑兵将他追获。
三月十五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众突袭沙钵罗大营,俘获颉利,送到京师,苏尼失举众来降,沙漠以南的土地于是成为无人区。
8、
蔡成公杜如晦病重,皇上派太子问疾,又亲自前往探视。三月十九日,杜如晦薨逝。皇上每次得到什么好东西,总想到杜如晦,派人送到他家。他死后很长时间,每次谈及杜如晦,必定流涕,对房玄龄说:“你与杜如晦一同辅佐朕,如今只见你,不见杜如晦了!”
9、
突厥颉利可汗到长安,夏,四月三日,皇帝登上顺天楼,盛陈仪仗,引见颉利,数落他说:“你仗恃父兄之业,纵淫虐以取亡,这是罪一;数次与我盟誓而背叛,这是罪二;恃强好战,暴骨如莽,这是罪三;蹂我稼穑,掠我子女,这是罪四;我原谅你的罪,保存你的社稷,而你拖延不来,这是罪五。但是,自从便桥之盟(参见公元626年记载)以来,不再大肆入寇,所以饶你死罪。”颉利哭谢而退。皇帝下诏,命他住在太仆宾馆,供应丰富饮食。
太上皇李渊听闻擒了颉利,叹息说:“汉高祖当年被困白登,不能报复;如今我儿子能灭突厥,我托付得人,复有何忧!”太上皇召皇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嫔妃、公主设酒宴于凌烟阁,酒酣,太上皇亲自弹琵琶,皇上起舞,公卿纷纷起身敬酒,到深夜才散。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而投降唐朝的还有十万人,皇帝下诏,命群臣商议把他们安置在哪里。朝士们大多说:“北狄自古为中国祸患,今幸而破亡,应该全部迁徙到黄河以南的兗州、豫州之间,拆散他们的种落,散居到各州各县,教他们耕田织布,可以化胡虏为农民,让塞北之地永远保持为无人区。”
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突厥、铁勒都是上古所不能臣服的种族,陛下既得而臣之,请把他们都安置在黄河以北。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无祸患。”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虽然说起来是一个国家,但是其种类区分,各有酋长。如今应该趁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如果要存立阿史那氏,也让他只能统领自己本部落而已。国分则弱,容易控制,势均力敌,则难以互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然后,仍在定襄设置都护府,节度他们,这是安定边疆之长策。”
夏州都督窦静认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吓,也不可以仁义教化,况且他们思乡之情,并不易忘怀。安置在中国,有损无益,恐怕一旦变生,犯我王略。不如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授给他们王侯之号,把宗室之女嫁给他们为妻,分割他们的土地,拆散他们的部落,让他们权力薄弱,势力分裂,容易羁制,可使常为籓臣,永保边塞。”
温彦博认为:“迁徙到兗州、豫州之间,则有违他们的天性,不是存养人民之道。请按东汉建武年间故事,把投降的匈奴人安置于塞下,保全其部落,尊重他们的风俗,以充实空虚之地,使他们成为中国的屏障,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魏徵认为:“突厥世为寇盗,是百姓之仇;如今幸而破亡,陛下因为他们投降归附,不忍心全部杀死,就应该放他们回归故土,不可留在中国。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这是他们的本性。如今降众近十万,数年之后,繁衍加倍,必为腹心之疾,不可追悔。晋朝初年,诸胡与汉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都劝晋武帝司马炎把他们驱出塞外,以断绝祸根,武帝不从。其后二十余年,洛阳一带,就成为戎狄巢穴,这是前事之明鉴!”
温彦博说:“王者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天一样覆盖,地一样承载,一个都不遗漏。如今突厥穷急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接受呢!孔子说:‘有教无类。’如果拯救他们免于死亡,授给他们生业,教给他们礼义,数年之后,都成为我们的人民。选拔他们的酋长,让他们入宫宿卫,畏威怀德,能有什么后患!”
皇上于是用温彦博的策略,安置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割突利以前所统治的土地,设置顺州、祐州、化州、长州四州都督府;又分割颉利之地为六州,东方设置定襄都督府,西方设置云中都督府,以统治其众。
五月八日,任命突利为顺州都督,让他统领其部落上任就职。皇上告诫他说:“你的祖父启民可汗挺身投奔隋朝,隋朝立他为大可汗,拥有北方,你的父亲始毕可汗反而成为隋朝祸患。天道不容,所以让你今日乱亡如此。我之所以不立你为可汗,是吸取之前启民的教训。如今命你为都督,你要善守国法,不要侵掠,这不仅是让中国久安,也是让你宗族永全!”
五月八日,册封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
颉利逃亡时,诸部落酋长都抛弃颉利来降,唯独思摩还跟随他,竟与颉利一起被擒,皇上嘉勉他的忠诚,拜为右武候大将军,不久又任命为北开州都督,让他统领颉利旧众。
五月十三日,任命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其余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一百余人,几乎与朝臣人数相当,因而入居长安的,有近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