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凡墙皆是门——不包括南墙》发表后,有朋友在评论区开玩笑,挺好玩的。
朋友说:愚公移山是初级版,恒心有道理,“死磕”用词不当。这则寓言应该有升级版,比如愚公和他的子孙们在干中思,思中干,利用或发明新工具。挑箩换推车,推车换装载机;挥锹改挖机,挖机改盾构机。寓言和现实一对照,寓言的意义还不明了吗?
眼前立即浮现出了战天斗地的宏大场面,红旗飘飘,人声鼎沸,使钢钎的,舞大锤的,推独轮车拉大板车的,挖山不止。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大旗:铁姑娘突击队。队长是当代愚公——不对,应该是当代愚姑,愚公的第N代孙。
镜头转换,机器隆隆,红旗飘飘,独轮车变成了翻斗车,旁边则是挖掘机,远处则是大幅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大战一百天,向国庆献礼!高音喇叭里,正在表扬当代新愚公某某某。
镜头再次切换,挖掘机变成了盾构机,在隧道中往前突进。——好像,愚公们已经不再挖山,改建高速公路了。
其实还可以有一个升级版:搬家。安土重迁,毕竟是老早老早的观念了。
然而,他们,还有他们,还是愚公吗?不会是智叟吧?
愚公移山不会有别的版本,只能是初级版,一旦升级,愚公便不姓愚,更不会傻到去移山。
时代,淘汰了只知道挖山的愚公。
然而,这是对愚公的大不敬,是数典忘祖,是不肖子孙。初代愚公确定的目标是移山,不是修公路;使用的工具只能是䦆头、铁锨和箩筐,不允许使用洋人的“奇技淫巧”。你没见当年慈禧老佛爷坐火车吗,为了不惊动龙脉,用的是骡子牵引车厢。挖掘机和盾构机分别是美国人跟法国人发明的,对龙脉的影响更大,按理说得抵制。
教科书中的愚公移山,其中心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再难的事情也能完成。
注意,是坚持不懈而不是与时俱进。是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完成。
窃以为罗胖当初点评愚公用词很当,非常当,就是死磕。如果不是死磕,就没有教育意义了。
跟愚公一样喜欢死磕的是傻鸟精卫。这鸟本来是炎帝的女儿,游东海时遭遇风浪,淹死了。恨大海,每天飞到西山,衔了石子或树枝投向大海,要把大海填平。她发誓,哪怕一千万年,一万万年,也要把大海填平。小时候读到这个寓言,不消说也是佩服万分。一只小鸟敢跟大海叫板,恨你一千万年,一万万年。要报仇,要雪恨,仇恨支撑着她填海,填不平也要填,非填不可。
看教科书,寓言的中心思想是:只有树立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具有必胜的愿望,才能在行动上坚持不懈,顽强奋斗,勇于挑战。
换一个角度,没道理呀。大海淹死的人都去恨海,地震震死的人都去恨地,冰雪冻死的人去恨天气,恨得过来吗?坚持不懈没错,明明要去南方,树立了战胜一切困难、不到南方非好汉的决心,却坚持不懈地往北走,绝不承认自己是路盲,谁劝跟谁急,真的有意义?
罗胖曾经深刻地剖析了上述寓言的谬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他的跨年演讲忽然赞成挖山不止了,认为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产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了。不是说好些产业都存在过剩、都越来越卷吗?明明越做越卷、越做越亏,为什么一定要死磕?
如果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就是错的,坚持不懈,顽强奋斗,岂非错上加错。
再说愚公要挖的那两座山。不挖行不行?绕个道,修条路,不移山移民,把大山建设成旅游景点行不行?倘若坚持把七八千丈高的大山挪走,坚持挖山不止,无论你用什么挖,无论用挖掘机挖还是盾构机挖,无论在挖掘过程中产生了多少GDP,本质上都是挖,那就是死磕,就是无效投资。
堆到渤海边的建筑垃圾——其体量好像也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