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个皇帝。但是,在我们看过史料后不禁会有一个疑问:朱棣是明君是逆子呢?明成祖朱棣先是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又创造了《永乐盛世》。那么,如此矛盾的一个皇帝到底是会治理国家的明君还是弑侄子的逆子呢?本文将从史实以及客观角度评论明成祖朱棣。
当我们提到明成祖时,你会发现他和唐朝历史上的一位皇帝非常相似:唐太宗。众所周知,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位,后来却又创造了众人皆知,家喻户晓的“贞观之治”。这一点与明成祖十分相似,那么为什么他和唐太宗与众不同呢?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发的时代,得益于之前的开元盛世,而开元盛世有需要贞观之治做铺垫,也就是说唐太宗对于唐朝,对于中国历史是有巨大贡献的。但唐太宗也是杀兄逼父才登上皇位的,不过,本文认为唐太宗并不只是想要皇位,而是想展示他的能力,他的治国能力,他想要他的天下。我们回到明成祖,是不是他也想展示他的能力,他的治国能力呢?他也创造了永乐盛世。从客观角度分析,他是一个和唐太宗一样的好皇帝。但毕竟是客观角度,这一点不能完全表明他是一位好皇帝。假如他登上皇位后贪图享乐,不计国事。那么这一论点自然就不成立了。
从史实来看,朱棣是想要皇位吗?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他的出身除了是皇家之子,也没有特别之处。但是他有豪爽的性格,做事不犹豫,更聪明过人[1]。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封燕王,燕京自古就是中国的重要地域,与燕云十六州等地形成抵御少数民族的天然屏障。当年的石敬瑭想成立自己的政权于是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契丹人,导致以后的宋朝再也收回不了。直到朱元璋时期才收复。朱元璋把燕京让朱棣来管理,说明也器重他。事实上,朱棣也不负期望,将燕京管理的十分有序。不过,以朱棣的性格肯定也想要皇位,但是明太祖只重视太子朱标一人。现在就谋反,没有理由,更没有力量。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岁的朱棣迎娶了他的妻子,即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徐氏,同时也是日后的仁孝皇后,此人我们也会在后面慢慢提到。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明太祖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赐名姚广孝[2] )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 [3] ,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这两人以后是“靖难之役”的主要人物之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4]。这段时间,朱允炆根据齐泰,黄子澄之议开始削藩。前后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5]。当然,朱棣也慢慢开始训练自己的士兵,制造军器。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下令让张信逮捕朱棣。事实上,张信是朱棣的宠臣,于是张信把此时告诉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时,朱棣装疯卖傻,麻痹了朱允炆的部下,“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7],这句话用在朱棣身上也不为过。随后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7]。 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组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战役维持了四年,同时背上了“逆子”的千古骂名,即使朱棣在以后创造了永乐盛世。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8] 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9]。对此,如果明成祖朱棣在登基后并没有做出改变,那么他就是一个只想要皇位的,手下无情的逆子。但是事情恰恰相反。
自从朱棣在南京登基后,次年改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朱棣即位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处置政治反对派。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亲友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门生卢原质、郑功志、林嘉猷等皆殉难[10]。黄子澄,齐泰等人也被诛族[11]而对于“靖难之役”的功臣却进行大规模的封赏。同时又更换了了建文时期的法律,更换成明太祖时期旧的法律,同时又进行修改,大赦天下[12]。当然,建文时期有利于的地区发展的法律,在永乐年间又更回了有弊的律令。与此同时,朱棣对于朱标,朱允炆以及其他一些藩王的态度进行了改变。 例如朱允炆追尊的兴宗孝康皇帝,仍称懿文太子。在对众亲王的态度上,凡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幽系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13]。但事实上,却寓有驾驭之意。在胁迫宁王结盟时,朱棣曾许宁王以“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却不认旧账,不要说中分天下,就是宁王乞求苏州、钱塘也不获准,终于改封南昌[14]。从这里能看出朱棣有过人的开明的政治智慧,同时也能看出做皇帝的猜忌思想。当然,中国历史上做皇帝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思想,只不过看谁更狠了。这些刚登基后的措施完成后,明朝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繁华的盛世。无论是在经济,外交还是文化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又显现出社会消极的一面。总的来说,这个即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已经倒数盛世显现出它光辉的一面,而且是政治,经济,文化兼并发展的最后一面。这就是“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中,政治方面体现的十分突出。自朱元璋废丞相后,无论事大事小都必须由皇帝处理,所以造成了皇帝负担大。朱元璋在位时期甚至一年只能休息三天。到了永乐年间,朱棣逐渐让翰林院的文官来分担职务。这就是内阁制度的基础形式。但是,内阁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因为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批准。同时又选出了内阁首辅。内阁有好有坏,内阁典范就像“三杨(杨士奇,扬溥,杨荣)”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像辅佐万历皇帝,实施“一条鞭法”的张居正等人。当然也有像把持朝政20多年却十分阴险的严嵩等人。自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又恢复了锦衣卫制度。如果说,内阁的设置,开始了阁臣执政的端绪,宦官的倚用又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例,影响是深远的[15]。而这个宦官就是东厂,用来审查官员[16]。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自从朱棣登基后,他又恢复了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制度。锦衣卫与东厂合称“厂卫”。东厂的出现,使吏部没有了实际意义。东厂的设立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自从朱棣设置了内阁制度以及东厂,朝廷就变得分工明确,至少是在永乐年间。但也为以后的土木堡之变,东林党争埋下了伏笔。不过朱棣想要设置这两个制度,那么说明他的初心是对的。他到底是不是明君,还要往后说。
朱棣从小就封为燕王,对北京一带地形十分熟悉,而且将北京管理的十分有序。朱元璋都欣赏他。明初时期的最大敌人无非就是蒙古人,前面我们讲到燕云十六州是防御少数名族的重要的天然屏障,同时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朱棣在位期间,政治稳定,国泰民安,于是就想要迁都于北京。当然,这是一件大工程,要慢慢来。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北京的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17]。同时又继续修建长城,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基本都是明朝时期建的。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 [18]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19]。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宣布迁都大政完成。这样一来,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国都。也为以后的诸多的历史做了铺垫(明朝中后期,清代)。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有很多成就,《永乐大典》便是其中之一。在永乐元年的时候,朱棣便让翰林学士解缙,姚广孝等人组织编纂。人人都知道《永乐大典》是一件古代的巨作;但是当你稍微了解它一点,它其实是一本百科全书但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如果你再深入研究,便会发现它在中国文化里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22877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对宋元时期的历史有很多的研究。《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其价值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即便是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丰富的宝藏[20]。俨然成为我国的文化的自豪与骄傲。只可惜因战乱等因素使其丢失。到当代,我们还是一直去寻找它的下落,去修复,由此看见它的重要性。
明成祖朱棣另外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郑和下西洋。自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明朝就有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的理念。在朱棣登基后,就有锐意沟通域外国家的想法。在郑和之前,他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21]。郑和早年经历不详,原名姓马,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后来来到宫中成为太监,朱棣赐姓“郑”。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22]。郑和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23]。同时,据说郑和对佛教和伊斯兰教有研究,也利于完成下西洋的使命。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24]。郑和下西洋有人说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它的真正目的是宣扬明朝的国威,与周围国家打好关系。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25]。同时也为明朝带来了许多利益(有争议)。郑和的七下西洋,在海外邦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的国家元首纷纷过来中国访问,实现了万国朝贡的盛况,功绩堪比汉唐。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26]。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结束。明朝也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朱棣去世后葬于长陵。明长陵是北京明十三陵之首陵。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一度出现了“仁宣之治”的局面。有的人敬佩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能力,有人喜欢明孝宗朱佑樘的仁治,而我认为明成祖朱棣是造就明朝的第二位重要的人物。时间再回到朱允炆登基的那一天,朱允炆如果不会削藩,朱棣会怎么样呢?但是朱允炆又不削藩,明朝又会怎么样呢?朱棣作为朱元璋诸多儿子里最出色的一位,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皇帝”这个位置他能够胜任。但他多疑好杀的性格牵制了他。梁启超说过:“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对于朱棣的最好解读,莫过于他的谥号:明成祖。
[1]《明史·本纪第五 成祖一》十三年,之籓北平。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2]《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 卷一百九十八》:永乐十六年三月戊寅,太子少师姚广孝卒……上即位,初命为师录司左善世,及册立皇太子,赐名广孝,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3]郑永华.姚广孝史事研究:人民出版社
[4]《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
[5]《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
[6]出自于唐寅
[7]《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8]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六月癸丑,江防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王。甲寅,祭大江。乙卯,自瓜州渡,盛庸以海艘迎战,败绩。戊午,下镇江。庚申,次龙潭。辛酉,天子复遣大臣议割地,诸王继至,皆不听。
[9]《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乙丑,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
[10]《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11]《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
[12]《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
[13]《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元年)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旧封。
[14]《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诸王二》:比即位,王(朱权)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
[15]蔡美彪,南炳文.《中国通史 第八册 明清时期上》:人民出版社
[16]《明史·本纪第七 成祖三》: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17]《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闰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18]《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十一月壬寅,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
[19]《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20]古典《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矿世磨难;人民网
[21]《明史·本纪第七·外国七》:永乐元年命中伊庆宫奉诏扶谕其国。
[22]《明史·郑和传》: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23]郑和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24]《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十三:己卯(永乐三年 六月 十五日)遣中官郑和等賫勑往谕西洋诸国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
[25]剑桥中国明史
[26]明·佚名《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不期宣德庚戌(宣德五年,1430年)钦承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岁(宣德八年,1433年)卒于古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