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视频,饭桌上,弟弟看到姐姐拿走了留在盘子里仅剩的红薯,大喊:“那是我的!”姐姐并不想给弟弟。爸爸主张作为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妈妈则对着弟弟说:“你要吃,晚上我再做。这个红薯在盘子里那么长时间,谁拿到是谁的!”
看到视频中妈妈的处理方式,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我不禁为这位妈妈点赞,少有家长能有这么正的教育观。大让小,从来都不是铁律。总被要求分享、被要求让着别人,或者总被别人让着,认为自己拥有特权,对孩子的内心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注意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2周岁左右是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会频繁地说“这是我的!”这是幼儿基本意识发展的重大标志性表现,不是“自私”,而是自我意识。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会通过物质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如果别人(甚至包括爸爸妈妈)动了或者用了“属于他”的东西,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感到急躁和生气!
如果家长引导正确的话,两到三周后就会很快度过这一时期。但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脾气,可能就会陪伴他一生。
[if !supportLists]1.[endif]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亲眼见证父母是如何友善地对待他人,与他人分享的。通过日常的行为举动,慢慢影响和改变孩子的做法。
[if !supportLists]2.[endif]从小培养“分享”意识。建立一些规则,比如:“我先玩10分钟,然后是你玩”“排队,先到的小朋友先玩”等等,5岁以前的孩子并不能完全明白“分享”的意思,只有树立明确的规则,慢慢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if !supportLists]3.[endif]家里的东西不要让孩子独享。有的家庭可能会把买回来东西全部留给孩子吃,或者专门给孩子买只有他吃的事物。这样会让他习惯自己独享,慢慢的培养了他的自私心理而不懂得分享。
[if !supportLists]4.[endif]明确物权意识。很多孩子不愿分享,并非他们小气,而是他们以为分享之后,喜欢的东西就会成为别人的。所以,父母更应该加强物权意识的培养,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你我他”的关系,可以避免很多纠纷。
[if !supportLists]5.[endif]鼓励分享行为。若是看到孩子有分享举动,父母要毫不吝啬的鼓励,给予他们更多肯定。父母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会更愿意再去分享。
除了教孩子分享外,不强迫孩子分享也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面子问题,感觉孩子不与他人分享,就会被冠以“小气”“抠门”“财迷”的标签,而强迫孩子分享。
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分享,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无法保护自己,不会跟自己站在一起,从而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要让孩子知道他有支配自己东西的权利。
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爱,他们才不会排斥分享。还可以体会到分享是愉悦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拥有爱的孩子才会去爱他人。
当我们的孩子是被拒绝分享的那个,我们也要教会孩子怎么应对。
1、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后有了“我的”概念,家长也同样需要让孩子学习“他的”“别人的”“大家的”等概念。孩子刚建立自我意识时认为他看到的东西、他感兴趣的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家长一定要及时做好区分物品所有权的引导。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别人也有权利不让他人玩。
2、当孩子想要玩别人玩具被拒绝时,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尝试沟通,一起玩或者用其他物品交换。
家长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