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24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子然问道:“子路和冉有称得上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您要问别的事,原来是问子路和冉有。所谓大臣(必须明义),应以仁道辅佐其君,否则宁可不做。子路和冉有(不甚明义),只可算办事之臣而已。”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是服从君命之人了?”孔子说:“像弑父弑君(这种明显不义)之事,他们也不会服从。”
【注释】
“季子然”,应为鲁国季氏的族人。
“仲由冉求”,即后面的“由与求”。仲由即子路,刚直好勇;冉求即冉有,极富才干。二人皆孔子弟子,长于政事,前文已有介绍。
“大臣”,季子然是指直接听命于君办理政务的高级臣僚,而孔子则意指有合乎仁道的是非判断和行动决策能力的明义之臣。
“异之问”,即“问异”的倒装形式。“异”,指不同的人或事。
“曾”,音“增”,乃、竟之意。
“道”,儒家之“道”,即仁道。
“事君”,指辅佐其君。
“具臣”,应是指有才干而不明义的办事之臣。
“然则”,连词,可表承接与转折。此处表承接,意同“既然这样,那么”。
“从之”,指服从其君。“之”指孔子回答中的“君”。
【评析】
儒家尚仁,以行仁道为己任。因此,大臣必须是“明义之臣”,要知道如何运用最有效的手段去更好地践行仁道。大臣的唯一任务就是辅佐其君行仁。若其君不肯行仁,大臣就只能停止“事君”,以免所行不义、助纣为虐。是故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亦可见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绝非愚忠。若虽有办理具体事物的才干,却无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那就只能算是“办事之臣”,也就是“具臣”。大臣参与决策,具臣负责执行。具臣由仁者领导可以为仁,由不仁者领导则可为不仁。
名列孔门四科“德行”科的闵子骞和冉雍都是明义之人。季氏曾想“使闵子骞为费宰”,但闵子骞却因季氏不义而坚辞不受;冉雍虽曾在季氏处“仕三月”并受到季氏礼遇,但见季氏“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二人都能“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因此都可谓大臣之选。
名列孔门四科“政事”科的子路和冉有都长于政事,很有办理具体事务的能力,但在是非判断和行止取舍上却都比较糊涂,常常分辨不清什么是“义”。子路鲁莽好勇,孔子担心他“不得其死”,结果子路果然就无谓惨死,此皆由子路之不明义;冉有极富才干,却对季氏的违礼之举不加劝阻,还帮助季氏敛财以增益其势,此足见冉有之不明义。因此,孔子说子路和冉有只可谓“具臣”。当然,二人虽然不明义,却并非故意行不义。因此,像“弑父与君”这种明显不义之事,二人也是绝不肯为的。
有一次,宋孝宗对张栻说:“难得办事之臣”。张栻是南宋初期著名的儒家学者、教育家,主张为学当以求仁为目的,为教当以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宗旨。其所解的《论语》是《论语》的重要注本。对于宋孝宗的感叹,张栻回答说:“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宋孝宗所谓的“办事之臣”,即孔子所谓的“具臣”;张拭所谓的“晓事之臣”,即明义之臣,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大臣”。“大臣”可辅仁,故“当求晓事之臣”;“具臣”不明义,故“不当求办事之臣”。
天下事皆成于义而败于不义,如武王建周而纣王覆灭故事。“若但求办事之臣”,则因其不明义而难免所行不义,他日或致天下事由此而败亦未可知。故为政者当但求“大臣”而善用“具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