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不稳定:有的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自我内耗不够稳定,或者是通过不上学来获得关注,或者是为了回避学校某些他人能够承受自己不能负向刺激,也就是说,不想上学是他们内核不够稳定的外在表现,这样的孩子往往特别在乎他人的评价,对人际关系敏感,耐挫力不足。
负面情绪:持续的无法处理的负面情绪,如反复的焦虑、抑郁或愤怒让他们没有办法安心上学,他们常常把“烦”挂在嘴边。
手机、游戏等网络问题:孩子因为现实困难而沉溺于网络当中,网络能够给予孩子现实当中不能得到的东西,满足他们现实当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因此更加不想上学。
家庭因素:不当的家庭教育,母亲控制、父亲缺席,家庭冷漠或者冲突频繁等等。
环境因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环境变化。
精神障碍:很多孩子拒学或厌学是因为罹患某种精神疾病。
可见,一个孩子不愿上学背后可能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绝对不单单是“他不听话”或“他不努力”。所以当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不要把责任都归咎到他的身上,需要多方面评估,给予综合的干预和支持。
当孩子出现厌学现象,需要明确背后潜在的影响因素,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学习问题,例如神经发育障碍。干预需要综合考虑三个层面:个体、学校和家庭。首先:需要综合评估厌学现象的情境因素,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环境因素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变量,比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家庭冲突和学校挫折往往是首先考虑的原因,家庭治疗可能更关键。其次学校的心理干预很重要,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归属感、满足心理需求和提升学业弹性为主要策略。“厌学”本质上反应孩子在学习或者学校场所中的低自尊,需要家庭和学校协作起来,共同提升孩子在学习中的自尊水平。 但是,避免走入一个误区:以提高学习成绩来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这不仅不能提升孩子的自尊,还会导致厌学加重。通俗来说,厌学的孩子不能通过补课和学业要求来解决问题,甚至需要短暂“放弃”学业,培养多维度的价值体系来增强孩子、家长和教师的自尊水平。最后:家庭治疗是处理当下孩子厌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要着力于重塑家庭边界,构建家庭和谐氛围,学会合作和对抗压力,实现个人成长。家长需要发展自己的自尊水平,避免将孩子的学业表现和家长的自尊水平绑定,也就是说不要以孩子的学业水平作为家长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成绩好,我就是好家长,孩子成绩差,我就是没价值的家长。”这是不可取的。家长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学业不佳感到羞愧吗?”如果有,那就是你的自尊和孩子的自尊绑定了。家庭需要从内部建立多元价值评价体系,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优点和值得欣赏的地方,一定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业,甚至要将学业放在价值评判体系的靠后位置。
总而言之,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多系统层面的合作和干预才是解决孩子厌学问题的关键。如果学校和社会系统的支持系统不够,解决厌学问题只能家庭先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