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天,在拼多多上随意的浏览,发现一本叫做《超感侦探》的书,这个因为最近在练习写故事。
普大喜奔,以为找到了美国电视连续剧《超感侦探》的原意小说。
那位拼多多的商家,也挺有意思的,打了四个电话,我们通常看到陌生电话是不会接的。
最后一个还是接了,他问我这本书是二手书,问我要不要发。
我以为正是我要找的电视连续剧的原著,很高兴的告诉他,哥们儿,你发过来吧。
今天收到书,拿回来一看,第一,商家说的真的没错,真的是二手书,还是某单位的藏书。
估计是书籍太多了,所以单位把这些旧的书,全部当废品卖掉。而我们现在在练习写故事的人,就买回来当作素材用。
2
刚才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竟然被吓到了。因为它是一本纪实类的书籍,记录的是全世界具有超级感觉,或者说是有预知能力的人。
他们在案件还没有发生,或者发生之后,敏锐的看到了案件发生的过程。
例如,有预知肯尼迪总统,将会在竞选过程中获胜,同时也预感到在获胜之后,上任期间可能遇到了危险。
据说这位超感侦探或者叫预言家,已经将可预知到总统发生危险的时间段,告知了白宫。
不过白宫的安全顾问却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反科学的,因为不止一位超感预知能力者,发出这样的警告,只能说安全顾问的见识还是太少了。
对于运用科学以外的常识去判断,总觉得不可能,事实上运用科学理论来,判断世界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件,往往是说不通的。
不过在晚上的时候还是不要看这些,因为能量比较低,对于案件会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3
看来选书还是需要再网络上搜寻,在豆瓣上看一看这本书的评分,最起码要看一看它的目录,这本书如果我之前看到目录,可能就不会买了。
太过于真实的案件,已经无法运用到演绎法推导,而只是根据超感侦探们自己的灵异感觉。
这似乎同我想学习演绎法的推导,以及抽象逻辑思维的建立,这种初衷相悖。
寻找书籍,还是要看评分,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书就当是,自己以后写推理小说时,作为原始素材的收集。
记得以前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电视连续剧,很想写一下观后感,写不出来,只能看个热闹。
或者是看一个电影反映情节的节奏感,镜头的奇妙感觉,至于对于情节如何梳理,结构是怎样的,看完一部电影,或是一集电视连续剧,过后什么印象都没有了。
只是看的时候,过后品味,似乎枪战的镜头拍的很过瘾,枪战的音响效果在电影院里面,比在家里用,笔记本电脑看更加好看。
4
这次写第一集的故事情节时,我发现自己似乎找到了镜头感,分场景,分镜头,试图在讲述这一集的故事的主线,对于不太重要的情节忽略掉,学会如何讲故事。
情节夹在主线人物,现在最好只写一个主线人物,情节反转,反转再反转。
我心想,刚刚看了一部小说,这女主人公可是悲催的很,经过了原生家庭对他的无情打击,又被男朋友欺骗,又被父亲和后母伤害。
好不容易找到了,可能带来光明的男人,可惜还没过几天好日子,小说写作者又将是她打入谷底。
也不管是否合情合理,也不管逻辑推导是否合理,总之让这个主线人物活的跌宕起伏当中。
想想不管是好莱坞的电视连续剧,还是流媒体的头部Netfix电视连续剧,不都是这样编的吗?
刚才在头条看到,有人在写很多女性,依旧存在着幻想,希望从天而降,有位对她关心体贴又有钱的男性,成为她另外一半。
从此人生就顺风顺水,人生就开始了开启了开挂人生。
用郭德纲老师的话来说“想钱都想疯了。”
这纯属是想瞎了心!
这世界就没有救世主,这世界也不会从天而降一位白马王子,同样这世界,也没有美丽的田螺姑娘帮你做饭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