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种习惯,在老家时过日子,关注的是农历,喜欢说今日初一初二的,不知今夕是周几;而在上班时,侧重点是阳历,是周几。
如果不是社交平台上到某个节日,一遍遍地轮番轰炸,或许我也不会注意到:今天是中元节。
中元节,我们老家说是鬼节,俗称七月半。在这天,我们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果不小心说漏了嘴,就会有不良后果,比如,你发高烧,全身无力等,但无论怎么就医,就是好不了。最好的办法是诚心地跟先人道个歉,先人念你是真心,放过你,那些症状全都消失。
中元节,是道教名,佛名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敬祖尽孝”我们老家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先祖是至诚至孝。
听老一辈的人说,七月半这天,所有离世的亲人都会回家,看看在世的亲人,看看他们过得好不好。于是,亲人们一早就忙着给他们做好吃的,而且吃的都是整的,像鸡是整只,鱼是整条,肉是一大块,蒸熟了,先给先人们吃,我们只能吃“剩的”;然后是拜祭,焚上香,作几个揖,磕几个头。然后等着他们吃完了,我们再用餐。
然后是“烧包”,美其名曰:烧纸钱,给他们在阴间花的。
“钱”不能只给一块两块,或十块百块的,得多给点,也不能只给爷爷,不给奶奶呀,所以还是得多给。
那“钱”从哪儿来呢?市场上有做好的各种冥钱,买回来就可以。
不过得写上字,得分清是给谁的呀。很不幸,这写字的任务就是我的。
爸爸先写上条条,我照着条条写,问清了每人写多少个,就开始了。
吃完午饭,我就开始,原以为会很快,写完了,就可以出去玩了,没想到一写就是一下午。
写完爷爷的,写奶奶的;写完外公的,还要写七大姑八大姨的……没想到,这比暑假作业还多,我可宁愿写作业。写得我手都伸不直了,写得我腰酸背痛。看着夕阳一点点落下去,心里头想,要是再不写完,快到烧包点了,爸爸又该过来骂我了。于是,奋笔疾书,在夕阳最后落下点睛之笔时,终于搞定。
有时,我伯父过来“捣乱”,让我帮他们家写。我是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同意,可我不能拒绝。怎么办呢?有了,对伯父说:“伯父,你是不是想要让爷爷奶奶知道,这些钱是谁给他们的?如果你让我写,一个人不能写出两样字。字写得一样,爷爷奶奶会认为钱全都是我们家给的,不太合适。”
伯父一听,好像有点儿道理,他们家自个儿写去了。
晚上“烧包”开始。找一块空地,旁边没有杂草,没有易燃烧的物体,划燃了火柴,点着了一个包,然后把剩下的包一个个往堆里扔。
火光不大,也不多,只是灰烬飞得很高,即使在没有风的时候。看着那些灰烬飞起来,一直往上往上,直到我看不见。它们是被祖先收着了吗?我想是吧。
烧包时小孩是不能乱说话,尤其是与“死”有关的话。如果说了,或许会牵出一堆堆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一般情况下,我在那天很少说话,除了在写“包”时喊声累,别的不再说,我不想在这天听鬼故事,虽然很好奇。
今日中元节,我希望爸爸在那边能过得好一点,不再受病痛折磨。原谅我这个不孝女,生前没钱给您治病,您死后,我也没有给您烧过纸钱。或许我会烧一张我写的字,让您看看,我的字有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