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起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第2章 字词游戏
这个游戏名字就叫“我能解决问题”,小孩子都是天生喜欢游戏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形式真的特别容易开展。通过六对词语的练习来帮助培养孩子思考问题并得到结论的能力,下面分别回顾一下:
1.是/不是(没),基础判断,容易操作且随时随地进行。
2.和/或者(还是),考虑不止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孩子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考虑多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这对词语我平时用的比较多,比如当女儿把积木撒得到处都是,我想让她收拾一下。话术:“你是想和妈妈一起送积木回家睡觉,还是你自己一个人送?”比“快把积木收拾一下,你看弄得到处都是了!”奏效!)
3.一些/所有,会帮助孩子理解,一个解决办法可能在某些时候管用,但并非在所有的时候都管用。
4.之前/ 之后,思考后果时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概念。
5.现在/以后(稍后),帮助孩子处理无法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时的失望情绪,能帮助孩子学会等待。
6.相同/不同,帮助孩子思考: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每一组词语作者都运用详实的案例来呈现,而且事例中亚历克斯表现真的很棒!妈妈也很清楚每次玩字词游戏的宗旨是什么,让我想起一句话——最美的教育都是润物细无声的。这与作者所强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使用字词的时机是一致的。的确,如果做父母的能随时随地将“我能解决问题”式的对话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想即便是两岁的孩子也一定能很快理解这些字词的概念和含义,他们并不了解父母玩此游戏的目的,但一定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他不需要任何道具,只需要带上眼睛去观察,脑子去思考,嘴巴去表述。
看这一章时我有两件事值得反思。其一:我在厨房做饭时,女儿抱着大腿要求一起去客厅玩橡皮泥或者搭积木,每每这时我都好难啊!我只能告诉她妈妈在做饭不能陪你玩,等会儿,好吗!其实我解释再多也没有用,那个当下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她就会觉得不开心,继续闹。而我也只能拿零食或者开电脑去暂时求得一时安稳。我知道这不是个好办法,因为我虽解决一时的做饭问题,却没有利用这个时机让她学会等待,更没有让她学着自己认识此刻的问题及思考如何去解决,甚至有时候她跟我的屁股后面转,我差点碰倒她或者烫着她时,恼怒的情绪就找上我了,嘴里也会冒出:“你为什么不能乖乖地自己玩会儿呢?没看见妈妈在做饭吗”。可想而知后面情况会越来越糟!
其二:一次女儿和五岁姐姐一起玩,女儿相中了姐姐手上的独角兽玩偶,起初姐姐同意给她玩会,可是当姐姐想要回来时,我女儿不给了,还表示玩偶是她的。姐姐找她要不回来了,无奈来找我告状(这也是姐姐思考到的解决问题方法之一)。我当时先安抚姐姐,告诉她,等会儿哈,我来帮你要!(其实,这里我应该先询问姐姐,让她自己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引导她自己再去跟妹妹沟通。)我走到女儿面前,她知道我来帮姐姐拿了,她皱着眉头有点着急往后躲,把玩偶藏在身后。我没有训斥她,先体会她的心情:你很喜欢这个独角兽,是不是?她把玩偶从身后拿到胸前抱着。我继续说:可是这是姐姐的,独角兽的妈妈是姐姐啊,她的家在姐姐家,她想回到她妈妈那去,如果你不让她回家,她就伤心了。女儿有点动容了。我继续:如果你很喜欢独角兽,妈妈下次去买一个给你。女儿点头,然后我说:把这个还给姐姐吧。我女儿是听话的,她还了。可是自始至终我都是替她在思考和做决策,或许有时候这样的共情以及描述能够解决表面的问题,可是并没有让女儿自己去解决问题。
今日游戏反馈:今天一整天,我和女儿都在玩第一对词语游戏:是/不是。刚开始,她只会重复我说的,后来她自己说了,看得出她很感兴趣,有时候自己会说笑起来。中午我做饭,我先说:妈妈用锅是炒菜的,不是洗手的。还不是干什么的?她接:还不是洗脚的。我:嗯嗯!她继续:还不是洗澡的!然后就咧嘴大笑!估计是想象用锅洗澡那个滑稽的画面。接着,我扔垃圾,说:垃圾是扔到垃圾桶的,不是扔到……?她接:不是扔到床上的。还有呢?不是扔到微波炉的!她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我的笑容似乎鼓舞着她不断去找不停去说。我也觉得真的挺有趣的。午觉起床有起床气,我一下想到:这是软软的肚子,不是睡觉的枕头。然后揉揉她的肉呼呼肚子,她咯咯咯笑个不停。然后她说:这是妈妈,不是台灯!游戏开始了,我们说了好多几个轮回,然后她就一直蹦蹦跳跳,找家里的物品说,再也挂我身上了。晚上洗澡后,又玩了“之前/之后”。“洗了澡之后才能上床。上床之前要洗澡。”嗯,对前后顺序的理解有进步。
“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游戏近期多多与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