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你永远无法出狱,你一辈子都要活在一座名叫“活着”的监狱里!
之前的倒牛奶事件,让追星行为又一次成为了大众的焦点。今天我们抛开追星的方式不谈,你对追星这种行为本身又了解多少呢?至少在我眼里,追星本质上是一种宗教行为,因为它单一付出,不求回报,持续不懈,没有哪个粉丝愚蠢到相信自己的偶像会“宠幸”自己,就像是信徒一样,不会傻到相信真神会降临到自己身边。对旁人来说,是不是觉得他们很傻?站在理性主义经济社会的立场,这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行为是绝对的谬误,在一个高度精密化、效率化的社会,怎么能够容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呢?但是人不只是为社会而活的,你以为他们在追星,实际上他们在追自己。信徒们从来不在意追求后的回报,因为追求本身,就是回报,他们只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追求中,找寻属于他们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对于自己投入后产生的心理满足,就是他们付出后最好的福祉。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意义、一种追求,它可以是一个人、一种精神;也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句叮嘱,它可以用来追,但最好不要达到。因为达到后,你的理想就破灭了,或者说你存在的意义就终结了。
关于宗教式的追求,我再举个例子。相信大家都知道《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出狱后自杀的老人,很多人、包括电影本身把他看做是一种外在的驯化导致的人性的体制化,与另一套体制冲突后的悲剧产物,其实也可以看做是自我意义在追求中的破灭。如同众多信教徒一样,老人也在一天天维护这套约束体制,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这套体制中一直一直走下去。但是忽然有一天,这套体制破碎了,或者说是这套体制的意义荡然无存了,那么紧随这套体制的老人如同一个孤零零的孩子一样被扔出了精神的家园。我们总说是物质世界的崩塌是绝望的,殊不知,精神大厦的轰然崩塌同样致命,丧失了意义的人又该如何呢?守着一群欢声笑语、调情饮酒的众人,你的心如死灰对他们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不如自杀死了算了。对于不想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的人来说,世界是公平的,既然你享受了在精神追求中感知的意义,就必然要承担精神世界可能崩塌后的后果。
“活着”是一座监狱。不管你有没有精神寄托,“活着”都是一座监狱。只不过对有精神寄托的人来说,可以麻痹他们对这座监狱的感知。你逃得了吗?逃不了,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在赤裸裸的物质现实中处处碰壁;有精神追求的人在意义的软化作用(或者是说麻痹)下积极探索,并且只要永不触底,这份意义就永远不会终结。你以为死了就可以终结吗?不一定。西方人还好一点,有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可以去,再不济就下地狱,总之是有去处;可是中国人呢?去天堂?可惜我们不信教,所以死了就是死了,无非跌入到一个更大的虚空。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没有了那些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幻境,生活还剩下什么呢?物质元素的堆积,还是生理碎片的组装?还是所谓的由荷尔蒙与多巴胺等交融的、不能称之为爱情的爱情?爱情最起码要有诗意,要有神性,要有古典乐曲般的浪漫,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枯燥的、呆板的心脏,为我们灰白的、无神的大脑皮层调制出一丝丝灵动的味道。。。。。。如果你能遇到她,请谢谢她,并与她一起逃出这座监狱,走向属于你们的新生。
我知道,我不懂什么宗教、追星,但我知道,你懂;
我也知道,我写这么多应该没人会看,但我知道,你看完了,谢谢!
历史文化学院 杨帆 243421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