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9年11月)
我总觉得一辈子很短,短到即使穷尽一生也领略不到这大千世界的全部风华。
所以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在短时间里最大限度见识这珍贵人间的途径。在妈妈回忆里的儿时的我对语言十分敏感,坊间传闻我 1 岁半时就可以熟背 多首童谣并声情并茂地进行表演。每当听起这些描述时,我只依稀记得爸爸妈妈 对我的早教。他们很早就开始对我进行语言方面的系统教育,充满图画的书本是 我初步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对语言有了更多理解能力之后的我已是一个扎进书堆的“书痴小孩”了。那时候只习得拼音,每天小心翼翼地练习着谁拼谁等于谁,而后读着各种各样的童话书。国内以寓言为主,国外文学以格林童话、丹麦童话为主。我甚至可以拿着书本一整天,沉浸在故事的海洋中自溺却不自知。爱到痴迷时便萌生出联想结局 的奇思,把一个故事的结局千奇百怪的构思出来讲述给小伙伴们是我最初社交的途径。
走进小学教室的那一天,爸爸妈妈离开了学校。我坐的笔直,一双小手规规矩矩地放在桌子上。班主任老师说着一些简短的寒暄,我强忍着颤抖在眼眶附近 的泪水,那一刻,我仿佛有些明白了时间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二年纪的我 依旧对爸爸妈妈有着强烈地依赖心理,可是他们似乎一直在刻意控制我无限的依赖。那时候小学离家只有不到 20 分钟的路程,接送了我一年之后的他们从第二 年起便让我学会自己上学与回家,被迫无奈地我只好积极去寻找同学们结伴同行。回家之后爸爸妈妈依然坚持着部分陪伴的原则,在吃饭时与我闲聊,作业时偶尔来看一看,睡觉时给我讲讲故事。这种并非全程性的陪伴模式让我有了大量独处 的时间,也获取了更多的独立空间与自由。我很早便培养起了写完作业后和同一 小区的伙伴们玩耍的习惯,那是社交技能的初步培养阶段,也是我现在如此痴迷 运动的源头。群体活动中让我不得不在意每位小朋友的感受,也需要一定的决断 力。那时候我们的游戏方式各种各样,可以是薪火相传下来的传统游戏:跳皮筋、 你追我跑,但我们可不满足于这些被世人的童年玩遍了的游戏。我会发动一些非 常亲近的朋友创建所谓帮派,设立我的权力结构,赋予帮派一定的精神口号作为 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也很乐于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覆盖体育、舞蹈、歌曲、旱冰等等方面。缠着妈妈去买一些文具类的奖品,写了奖状颁给获奖的小伙伴们。我们甚至可以创建千奇百怪的新型游戏,那时候在我们帮派里最流行的游戏叫做 “死亡追击”。游戏伙伴们分为追杀队与逃亡队两组,限定时间进行追杀与逃亡, 引入烟花作为信号弹进行燃放。胜利的一方会大摇大摆地欢呼比耶,失败的一方 也不会气馁,而是积极总结经验以便用于下一次的游戏中。而后我们会在飘雪的草地里听着接连不断的炮声共度新年,一起聊着不成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聊到东与西。
除掉户外玩耍,我的童年依然与书本时刻相伴。那时候睡前总要有故事陪着, 通常是自己阅读,爸爸妈妈忙完自己手头的事后会有兴致讲故事给我听,我也省得自己用眼睛看了。记忆最深刻的一晚,爸爸为了哄我睡觉,真的给我念完了整本寓言故事。我在他娓娓道来的声音中入睡,做着有小兔子在森林里吃着甜甜果 子的美梦。隔天早晨醒来之后的我对爸爸的好感大增,遂充满感激,决定要永远记得这件事。
还记得之前写一篇主题为“电影的未来”的论文时有描述到电影不 会消失,因为故事不会消失。我如此痴迷着故事,从书本上汲取也好,从爸爸嘴 中听闻也好,我的生活不能缺少故事。和爸爸单独入睡时我会缠着他讲一晚上他 的童年故事给我听,我可以就一个故事问出很多个奇奇怪怪的问题,而他就耐心 地给我答复。他总是那么充满耐心,充满坦然的关怀。刚学会写一些汉字时爸爸 就开始辅导我每晚写日记了,他说读与写不应该分开。他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 笔一划写出那几句话,他引导我思考每日做了些什么,他说人类是最擅长遗忘的动物,我们应当留下一些东西以便将来在记忆消逝前有所挽救。也是在那个时候 起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养成了每晚思考一整天所作所为的习惯, 也逐渐对写日记上了瘾。睡不着时翻出本子写一点东西,没事干时翻出本子写一点东西,开心时我会写下快乐的诗篇,难过时我会听着音乐写一些意象丰富的文 字,直到现在我也一直保留着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总在深夜阅读《儿童文学》,多年后感慨那里面的故事过于悲伤,我想夜晚 本来就会助长人类胡思乱想的本领,悲伤的文字不更让负面情绪蔓延?也迷上过侦探悬疑类的著作,最爱的是中短篇悬疑小说,乐于在文字中联想画面,联想事 情进展的前因后果。甚至还疑惑过为什么我每次都不能预料到案件的真相。后来发现作者的狡猾之处在于不把关键因素在前文中进行详细地描写,隐藏结局中主人公发现的蛛丝马迹是他们的常用手段,遂也明白真相和语言之间的差距。
除了故事性较强的文学,学术类的书籍我在初中时开始接触。正逢市里图书馆兴建的时期,爸爸给我提早办好了借书卡鼓励我去借书阅读。我牵着爸爸的手游览整个图书馆,看到了一本讲述古代皇室女子历史的书,是珍藏版的带有图鉴的历史性著作。虽然之前零零碎碎看过不少诸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一类的文字, 但那本我至今忘记了名字的书本定是最初的最完整的一次对我历史性思维的培 养。爸爸开始鼓励我阅读更多思辨性较强,理解难度更大的书籍。学到文艺复兴时我让爸爸帮忙购买了但丁的《神曲》,原本冲着有趣的念头的我遭遇了莫大的 阅读挫折。丰繁的意象让人摸不清这位伟大文学家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在阅读了许多译文版外国文学之后我领略到自己的归属在于国内文学,或许正如爸爸告诉我的那样,语言不单单只是语言,还是一种文化。要想真正领略外国文学的魅力,更应该首先学好英语。
我对书籍的崇拜甚至可以上升至人生理想的层次。
我似乎很早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读过许多书籍之后也满怀激情想着要 自己出一本书。小学的时候喜欢在假期开始前就安排自己的假期计划,即使并不能每天都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我也依然不放弃每次制定计划的过程。我会匆匆忙忙在长假开始前自己编好一小本语文书,摘录一些我从各处看来的觉得内涵丰富的 短篇文章作为课文,再摘抄几首之前没有学过的故事,夹杂一些现代诗歌。我会有模有样地写出一些课后的思考问题,待这一切都完备之后策划一场自嗨的开学 典礼,而后开始每天安排课程,按照计划上课、复习。所以我是一个乐于自言自语的人,我似乎可以扮演多个角色:老师、同学、自己,充实而快乐地读过每一 天。
我也有过自己写书的经历,那时候钟爱我的小姐妹,便幻想我们身为战士共 同冒险,每天写一点,就这样坚持了 3 个月。一个在出版社工作的叔叔后来还经 常与我提起儿时的这段经历,曾经他总问我写作进度是多少了,对故事的构思还有没有什么设想,鼓励我早日结笔:“我帮你出这本书”。
我一直都很感激这些在我漫长童年里愿意以一个平等的心态与我交流,愿意把我当成朋友来对待的人们。我感激着他们对我的尊重,也在他们的尊重下获得了自尊。
高中繁忙的学习任务让我对于课外阅读有了些许松懈。我每天啃着那几本教材,做着大量的习题。但却正是那段试卷纷飞的岁月,让我逐渐感受到了童年的大量阅读带给我的好处。
侦探推理类的书籍似乎充分锻炼了我的逻辑能力,让我在数学学习中总能保持一个理性思维。而众所周知高考所要考察的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便是语言理解能力。记得高中历史老师嘴里一直念叨的便是“历史选择题其实就是文字游戏”。 包括英语的阅读依然需要良好的理解能力。童年时大篇幅的阅读便充分锻炼了我 的理解力,从而更加容易摸清所谓“出题人的心思”,也在高中学习中走的更加 顺风顺水。
步入燕园的第一年,也是我重新与书本剧烈碰撞的一年。
我真正见识到了所谓大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教授们上课时满口不离各类书籍,读书成为学习的日常组成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涉猎学术性、思辨性更强的著作。接触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时,我着实有被作者强烈的谴责语气给震撼到:他是多么的个性十足啊,站在精英的立场上来看群体,对即将到来 的群体时代感到恐慌。所以他着力批判,批判,再批判。而我对其中的很多观点 表示怀疑,甚至反对。我百思不得其解,甚而在读完书后去询问老师。我说:“群 体没有那么不堪啊。” 老师向我解释了时代背景的影响力,而后鼓励我写出自己 的见解。
“或许,我们还可以寻找到使群体真正理性的办法。” 完成那篇读书报告时,我仿佛真正获得了理性思考的能力,那是一种仪式感, 一种超越了时空与作者对话的交流。所谓思想的碰撞也是这样吧,只有真正形成具有体系的思考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才能成为有力的论证。
我可以用一天时间细读完一本李普曼的《幻想公众》,用 4 个小时酣畅淋漓地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受到“傲慢的精英主义右派嘴脸”的李普曼的熏陶,我也成为一个言语激烈的评判者。李普曼咧着嘴露出精英政治的诡异笑容,却同时想要追逐完美的民主政治。我仍记得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声嘶力竭地警 告人们逃出娱乐构建起的乌托邦。他们笔下的洪水猛兽是刺向时代心脏的手术刀, 我对百年前学者的远见皓识表示深深敬畏。不谈批评,我也迷惑地使用“发展眼光”来看待《幻影公众》。
在逐渐感受到与作者思想交锋的快感后,我对阅读的热爱终于更深了一个层次。 我曾问过一位自己敬佩的老师如何阅读。有人喜欢饱览群书但只粗读,有人愿意重视质量进行挖掘。那位老师谈起自己的阅读方式扬起了嘴角,她说她热衷于花一整天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桌前放着很多本杂七杂八的书籍,她就来了精神 一本一本地翻阅。从阅读封面开始,她会顺着题目猜测这本书的内容,而后翻开 目录进行核实。顺着目录所构成的框架猜测每一章节的内容是她阅读过程中最感 兴趣的部分,当发现猜测与内容相符,她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倘若不相符,便去 探索作者想表达的思想。相比于精益求精的细读,她更喜欢饱览群书式的粗读。她告诉我读书在于知道更多途径,而后遇到困难时只要能想到曾看过的书中有相关的解读,再像饿虎扑食一般寻求解药。我的读书观自然也深受她的影响。
今年春天我在机缘巧合下与一家教育公司进行合作,遂被拉进一个叫做“100 天日更挑战群”里。挑战群的规则是在简书上每日输出大于 100 字的文章,倘若漏发便要罚 100 元红包。我被这样具有创意性的规则吸引,也觉得这是一个锻炼 自己文笔的有效途径,便加入了他们。每日绞尽脑汁去思考创作的主题果真让我 费尽了力气。我的日更从诗歌到散文,从眼中的春夏秋冬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从 一场辩论赛到一次海边的旅行,从“五四”精神交流会后的感想到热爱奔跑的理 由,也可以涵盖一篇影评、一次给妈妈写的情书等。我每天疯狂地输出,灵感枯竭时便又投入阅读。如果说现实是我创作的来源,那么阅读便是我创作的助长器。 为了写一篇影评,我需要看很多篇另外的影评,我会思考不同人所写影评的侧重点,也能发现大家更喜欢评价电影内容而不是表现手法。
后来与一位硕士生学长会议后散步在未名湖边,谈起人生理想,谈起成长经历,文青们愿意讨论这些事情。我们说到现如今对待世界的态度,我不掩饰自己对待整个世界的热情,我恨不得随时张开双臂拥抱远方。那位学长笑着说我童年定是被保护得很好,方才拥有一整套积极的价值观。或许也是因为看了很多书呢? 我没有当面说出这句话,但我确实享受着书本带给我的情感冲击。那是一轮又一 轮,一次又一次的将新事物展现在我眼前的最好途径。我每日接受它们的熏陶, 它们却也成为了刺激我不断探索的引子。我自诩拥有目的导向型人格,凡事总溯源目的,且有了目的便一定努力完成。我向学长提问假如不把读书作为事业与结果,而将其作为途径与手段,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学长告诉我他能想到的最功利性的阅读便是在饱览群书之后,能够有底气有内涵去应对现实中的各类事件。或许一件事在一个装满知识的人严重不值一提,而在一个智慧匮乏的人面前可能是 致命伤害。他会没有知识储备去告诉他应该走什么路径,也便失去应对现实的能力。
阅读告诉我人生而孤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成为一座孤岛。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属性的人间里,应该早日形成独立的人格,进行独立的思考。
阅读告诉我人类是多么复杂的动物。语言美在它本身,也美在其实一个符号。 诚然,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或许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产生共鸣,我们可以减少更多交流的无奈。
阅读告诉我一辈子很短,而世界很大,还有无数美极了的事物等待我们的发现与探索。每当这些由词句传递着的宏大景物涌入我的眼帘时,我溢出的热情与永不老去的好奇心刺激着我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每当人们问起 3 年后大学毕业的我在做什么时,我会告诉他们,我希望那是一片浩大的星空,而我游走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即使那是荒芜贫瘠的土地,我依然可以摸到理想主义初生的羽翼,重新领略这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