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对“比较优势原理”做了一个升级,理解更深刻了,在此分享一下。
这个原理是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至今正好200年。现在它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坚如磐石,也是最反直觉的几个原理之一,以前我一直以为只能作用于国家之间,现在发现这个原理真是无处不在,下面看看它的解释力。
1.比较优势原理
薛老师给出了一个更全面的定义:在一个社会里面,不论个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也就是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能够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
其中有一个重点,比较优势不是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生产一种产品,或者说做一件事情,它所花的时间、精力,相比投入其他事情,只有做这件事自己的收益最大,那么这件事相比其他事就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为是自己跟自己比,不是自己跟别人比。自己跟别人比,从绝对优势来讲,你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会有比较优势。
2.为什么要分工
原理有点抽象吧?我用程序员的故事给你出一道应用题,你就明白了,涉及到一点小学乘除法计算,别怕啊,跟着我走:
你是一个资深程序员,你的水平如下:
- 在模块A中开发一个功能要9天
- 在模块B中开发一个功能要8天
你的程序员徒弟,他的水平是这样的:
- 在模块A中开发一个功能要10天
- 在模块B中开发一个功能要12天
虽然你徒弟样样比你差,但是你自己和自己比,在模块B上你的开发效率更高,平均每天0.125个功能,而你徒弟则是在模块A上更高,平均每天0.1个功能。
假设你俩可以完全并行开发:
不分工:你花17天能在模块A和B中各完成一个功能,合计交付2个功能,同样,你徒弟花22天各完成一个功能,也合计交付2个功能。
分工,你专注做模块B,17天可以做2.125个功能。而你徒弟专注做模块A,他在22天中可以做2.2个功能。相比不分工,同样人力和时间成本下,两个人的生产总量提升了0.325。
这题不算难吧?如果你把开发出来的功能直接能兑换成钱,可以看到,即使你徒弟每个模块的开发效率都不如你,但是你俩合作,你们给公司创造的总价值提升了,而你俩每个人的收入也都得到了提高。
当然,你可能会问,如果我做编码,我徒弟做测试,我俩配合怎么样,这个嘛,你自己琢磨琢磨吧,我再带你想象点更有趣的。
假设我们穿越到了未来世界,由于你徒弟太差了,公司把他开除了,但是公司的克隆技术很发达,克隆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你,让你俩一起编程。现在问题来了,你们水平完全一样,而且自己和自己比都更擅长模块B,那你俩还需要分工吗?还需要!这个问题,在200年前,亚当斯密已经考虑过了。要想弄明白这点,就需要加入一点想象力了:
一方面,你俩分工可以减少模块间任务切换的往返成本。
现实生活中,人的任务切换是有代价的,有成本的,比如你刚看完一场电影,马上再看下一场,那可不行,得缓一会吧,让大脑清理下旧的场景,回味一段时间再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收放自如的,或者说快速切换任务这个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禀赋。
另一方面,人是能熟能生巧的。虽然你和你的克隆人在一开始开发水平相同,但是随着持续的专注投入,你俩在各自模块上的能力就会提升。所以长远看,即使一开始两人能力相同,相比每个人都要面对两个模块开发,两人分工,各自在一个模块上开发,总产能还是更高。
3.亮出你的“比较优势”
推导完相信你会发现,这个原理逻辑井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用到自己的身上。当你生产某一种产品,提供某种服务,或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比不上别人,不愿意和别人合作,这明显是不对的,你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只要自己和自己比,认为值得做,就可以考虑合作。这样,大家整体的产能增加了,同时,你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再反过来,如果你的能力很强,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和这方面比你弱的人合作,因为你们的总产量仍然会增加,会比你一个人单独做更好。
所以,生产某一个产品或者做某一项复杂的工作时,对个人而言,如果你说等你有了能力,再和别人分工协作,这个逻辑,就像是等成绩好了再学习一样,是混淆的。实际上,无论你的能力强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都是必要的。
对组织而言,在团队合作中,能否把任务独立的分解开,让大家专注,独立的工作,就是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同样给你十个人,好的分工能让总产值超出十个人各自产值的总和,当然也要警惕差的分工,布置一个坏的任务,很容易让这么多人却只得到三、四个人的产值。
4.结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比较优势原理给你的结论显而易见,生产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持续和别人分工协作,团队的收入会提升,个人的收入会提升,而由于你的专注,你的能力也会持续提升,以此往复,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这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是一个指导生产过程的原理,而换个角度看,你是否有必要持续的投入在这个生产中,这可是不确定性的,是你自己决定的,需要你有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眼光。
之前有一道思考题,结论是说,中国人擅长生产袜子,美国人擅长创新,擅长造飞机,那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当下,中国人就应当专注生产袜子,获得最大的回报。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后来想明白了,用静态的眼光看,周围的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确实应该这样,但总要有一个期限,因为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不能一直做世界工厂,就好像体力劳动者也会投资教育让子女做智力劳动者一样,中国也要牺牲一些GDP去投入其他生产,这样一来,中国人也有可能把创新做好,也有可能造出飞机。当然,只是“有可能”,这当中包含了大量的权衡、努力、牺牲和试错,可如果你不咬着牙去尝试,又怎么保证明天会和今天大不同呢?最后,这个观点并不是什么原理,不过我认为它和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范围相同,不论对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单虓晗写于20170812
经济学专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