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老友盛全生
11月10日下午得知老友盛全生上午突患脑溢血,已被医院判断无法抢救,感到十分吃惊,当晚六时一行多人前往探望,老盛平静地沉睡着,似乎疲倦不堪,要好好休息一番。不幸的消息是,他终于在11月11日10时50分逝世。
我与老盛相交65年,是性格、事业、家庭都相知、相通的密友,也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有着积极探讨、独立思考、创新意识的同事。他比我年长七岁,早工作一年,可算是我的兄长、同事、朋友、同乡。这是因为老盛的祖籍是苏州。
老盛家庭是手工业劳动者,少时读书不多,仅五年级就辍学务工。1953年再进校门,就读常熟一年制速师;一年后,考入无锡师范;1957年毕业后,分配至兴隆中心小学。1961年7月任兴隆中心小学教导主任;1964年7月调入文教局,任练塘片教研员,负责了解和指导片教学业务,主持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联席会议;1978年8月-1984年1月任兴隆中心小学副校长;198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月调任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1987年2月起任教研室副主任,直至1994年9月退休。
老盛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生,是勤恳奋斗的一生,是不断革新探素的一生,是尽力贡献聪明才智的一生。老盛不幸离开了我们,他留下的许多宝贵的实践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一是他重视理论指导,认真贯彻政策法规。
老盛从求学时开始,就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掌握思想武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教育教学工作的走向,运用系统论、信息论等工具指导自身的业务。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刚任教导主任,中央拟定下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四十条);1962年,原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同志,就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发表过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强双基,精讲多练”的要求。老盛以此为兴隆小学教学业务上的根本着力点,使教育教学工作迅速进入正规。80年代初期,他努力在兴隆小学抓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参与了文教局办好八所中心小学的一系列活动;进教研室工作后参与了常熟基础教育“三项建设——事业、队伍、特色”活动,为创建“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
二是他注重改革创新,推进教学研究实效。
老盛进入教学研究领域,是在教育经过文革折腾,百废待兴之时,他大胆引进国外教育家的理论,如赞可夫、布鲁纳、布卢姆的理论,明确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还应该掌握学科的方法和手段;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他把我国古代“因材施教”思想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积极推行常熟教育局提出的“三加”改革思路,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减轻学生负担,承认差异性,改革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素。在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作为教研室副主任,从教学业务的导向上起了积极作用。
三是他努力扶持后生,大力培养优秀骨干。
处于拨乱反正时期的老盛,以其菲薄之力,为教育阵地发现和培养优质人才。一是关注民办教师队伍,从中发掘一批教育教学骨干;二是关注乡村教师,参与穷乡僻壤单班初小复式学校的教学研究,推出一批优秀教师。同时,他还善于利用城区实验性学校的特级教师、知名教师的辐射作用,滚动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促使了文革后上岗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常熟教育不断勇立潮头尽了力。
四是他为人纯朴正直,堪称大众良师诤友。
老盛参加工作后,就才华卓现,同时也一次次受到不公的对待。然而,对公,他把一切坎坷视作磨炼,坚持对事业的忠诚和奉献;把清醒的认识埋藏心底,作为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对私,他能够原谅一切无知与过分,用大度来感化歉疚,创设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十分关心弱势群体,坚持平等待人,帮助弱者。对于自己,他十分洒脱,因为年代与机会的错失,他没有得到许多该有的荣誉和报酬,任何时候从不提起,最多一笑了之。在这里,他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
老盛的逝去,使我失去了一位师长,一位良友。老盛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