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澄清母亲造成的一个误会,年初与我弟有过几句简单的对话,他最后发来的内容是:老妈她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记得。这不并是说母亲健忘,而是指她答应过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我用一个尴尬的捂脸表情结束了对话。
老弟说的人可能除了母亲,同时也包括我吧,一股羞愧感油然而生。是的,我曾经说过自己可以帮忙分担他的车贷或者房贷,但是并没有做到。
回顾过往,我真的很喜欢对家人朋友做出约定或者许诺,那时经常使用这样的句式:“等到……的时候,我就……”。
在6月某天与二姐聊天时,我觉察到了这个用语习惯,当她提到暑假要买很多东西布置新居,还要给小朋友买新书时,我立马主动回复说“小朋友的课外书就由我来买吧,下个月会回来一趟。”
这个用语习惯背后,可能是讨好他人的动机,可能是自恋人格的表现,或者两者皆有。我似乎在与人交流时会主动识别对方的“潜在需求”,成年累月形成一个无意识的模式。
渴望自己被他人需要,同时想证明自己是重要的,甚至希望自己在关系里是不可替代的。那些轻易说出口的许诺透出了明显的存在焦虑。
每个人都有这种焦虑吧,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可能会严重一些。
最近一年关于“存在感”的思考非常多,我觉察到背后的焦虑次数也越来越多。另外,我开始审视焦虑背后产生的想法,有意识地选择是否采取行动。
例如,我还是给小朋友们买了一些课外书,但没有亲自送回去,而是选择了邮寄。在买书的时候提醒自己摆正角色,避免买到有明显价值观取向的书籍,也避免超出购买力范围去表现自己。
不过,有一个尘封了很久的承诺挥之不去。已经记不起具体是什么时候,我对母亲说过,等自己工作挣钱了就带她去外面旅游。
其实我也分不清楚是不是真实说出口的承诺,冰姐前几年劝我多关心他们时给的建议说起了旅游,它一直在心里没有被遗忘。可能,我一直认为自己会去兑现的。
今年租了两房一厅作为过渡,当时就计划着把这个事项提上日程。虽然这可能都算不上是旅游,但目前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有这个选择。来年,也许就没有这个时间和条件了。
这次,我不是要去证明什么,只为了兑现承诺,了却一桩心事。
五一假期为了充当“桥梁”回家待了两天,那两天的经历让我陷入了新的混乱中。我发现自己很努力想去建立家人之间的连接,可是最后都累得筋疲力尽。大概是因为自己在做一件错误的事情,大家并不愿意像我那样直面伤痕,渴求建立新的联结。
五年前从厦门辞职回来广东时,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想张罗一家人坐下来去讨论父亲酗酒的问题,原本都约好了,可是最后大家选择了逃避。记得当时感觉很受伤很难过,在微信上一边跟朋友倾诉一边哭,一方面是因为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另一方面预感到父亲的困境只能任由发展,有一个未知的糟糕的结果在等着我们。
事实与意料中差不多,才过去了两三个月,父亲就发生了脑梗。每个人都为这个可预见的结果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同时母亲陷入了更深的不幸当中。
我深刻地看见了悲剧发生的过程,为自己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仍然没能做点什么感到懊悔。当然,并不是说那个家庭会议顺利开了就一定可以避免这个结果,但是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跟父亲进行正常的交流了,没有及时表达关心或者去了解当时的他是不是需要帮助。
抛开拯救者情结,我更多时候是渴望家人之间可以正常沟通,在各自遇见难关时能相互帮扶,而不是带着成见和嫌隙,变得孤立无援和日渐疏离。
不得不承认我总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南墙撞了第二回才幡然醒悟。
如今,各自成家后都紧紧地守着自己的小家,筑起越来越厚的屏障。彼此之间的能量几乎完全封闭,不管是情感还是资源都难以流动和交换。
疏离可能是必然的结果,这意味着我需要找到新的相处方式,放弃徒劳的努力。
假期结束后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对我冲击很大的事情,因此过去两个月的状态甚是糟糕,加上苦夏的身体煎熬,我时常感觉自己徘徊在极限边缘。
有时觉得与家人断联的那几年才是正确的相处方式,互不打扰最轻松;有时觉得时间不等人,应该快点把对母亲的承诺兑现;有时又觉得自己应该放弃原生家庭的课题,不再纠正旧有模式和寻求治愈……
受伤,迷失,痛苦,放下,又重来……我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循环了。
在看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过程中,我释怀了某些执念,接受了事实,选择独自继续寻找出路。
兑现承诺的时限越来越近,时常想退缩,不知该与母亲如何相处,也怀疑自己没有能量张罗这件困难的事情。可能母亲只来短短两天时间,但我依然觉得压力好大。首先,要与弟弟协商好时间,其次,要承担父亲独自在家的风险,另外还要计划紧凑的行程安排。一想到这些,我就想打退堂鼓。
思量来去,我说服了自己,打算不管不顾折腾一次,想着至少尽量避免留下五年前的那种遗憾。
这可能是近期徘徊极限边缘生出来的勇气?
每天睁眼醒来时,我就想,还是去做点什么吧;每天辗转反侧时,我也会想,明天要是醒来就一定要去做点什么。
就这样,这个意识深处反复的暗示催生了行动。
不仅仅是承诺兑现这件事,还有其他的事情都开始出现在日程上。
改变在悄然发生,每天做的事情变得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