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每日一个教育学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一、背景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迁移过程,因此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中西学的关系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争论,最终,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围绕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集中阐述,使“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 主要内容

      1.中体西用思想,在《劝学篇》中,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务本, 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内篇专从中学发题,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诗、政书、地图为旧学

      3.外篇专从西学发题,西政、西艺、西史为西学

      4.对中西学的关系,张强调的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三、历史意义

      1.中体西用开启了近代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如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美教育的开展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2.中体西用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突破

      3.中体西用思潮的扩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除了障碍

      四、局限性

      1.中体西用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2.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式,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二者的排异反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