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节律和温度的变迁似乎是一个永无终点的循环,四季轮转,每一个节点都是起点,也都是终点。花开花落,人来人往,同一个地点,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交错重叠,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我不知道如何用科学去解释这样的循环,当然,相比于枯燥无味的科学,我更注重它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
冬天我会觉得寒冷,夏天我会觉得炎热,这样的感受是最为重要的,至少要比温度计上显示的数字重要。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我是想要解释温度计上的数字所不能解释的东西,冬天我也会觉得炎热,夏天我也会觉得寒冷。这句所谓的寒来暑往有它自己的规律,但当作为一个个体被丢进这样的循环时,它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规律。从出生到死亡是所有人的共性,但这期间发生的故事线却成了每一个人特有的个性。在共性的世界观里我们当然不用去强求什么,因为那是共性的世界观,它存在本身的意义就是为了存在。而当我们去看个性的故事线时,我们就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们能够使用一切,能够想得到的方式去开辟,去革新,去按照我们的意愿勾勒出我们想要看到的蓝图。
当然这样的蓝图并不一定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人在写下寒来暑往的后一句时增添了这句秋收冬藏。能够在秋天收起来的东西自然是凝结了这一年的结晶,而在冬天都需要进行藏匿的东西自然在这一年的其他季节里也别无用途。我们的蓝图也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归宿,要么在金灿灿的秋天被当做沉甸甸的果实,要么随着冬天的雪花一起飘落在地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的踪迹。
但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我不认为飘落在地上没有踪迹的雪花比不上沉甸甸的果实,相反,我觉得这种虚无的,缥缈的。找不到任何影子的东西要胜过那些沉重的,高贵的,肉眼可见的繁华。但这样的个人观点也仅仅是在一条故事线里去进行起伏弹唱,也许偶尔能够遇到和鸣产生高山流水一般的旷世之作,但更多的时候,它应该是像流水一样悄悄地流逝,如沉默者一样沉默的弹奏自己的旋律。
这是当我偶尔翻阅《千字文》时看到的八个字产生的联想和感悟,也许作者对于这八个字的解读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又也许作者只是将这八个字作为一个最为普通的儿童通识教育来看,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当作者写下句号的时候,他便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当读者掀开纸张的那一刻,一个新的使命油然而生,于是乎!这世间才有了这样的论调,读一本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创作一本书。事实上,读者在天然层面上是要高于作者的,但生活中大多数的读者却是朝圣者,这显然失去了读书的意义。作为后来者,尤其是在拥有上帝视角的情况下,我们有时还是需要稍微狂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