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天了,窗外就是这种不阴不阳,不死不活的景象,仿佛一个七八岁刚刚敢与母亲赌气不吃饭的横小子,弄得全家人自然没一个开心的。今日正午,兀楞楞的天象终于开始了其动作,是那种不大不小,不声不响的雨夹雪。天空中的寒冷像一面旗帜,一打出,雨的行踪便追随而来,片片雪花也趁机在空中肆意飞扬。雪雨交汇,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冬天的故事。
大冬天的雨夹雪,是个稀客。它不像夏天的雨那么张狂嘚瑟,好像是怕打扰了之感世界。
是的,这种只有初冬季节里才会出现的雨夹雪,像是大自然的舞者,在风的吹拂下,跳跃、旋转,演绎出一场冬日的,浪漫和理想的交响乐。但时而又现实起来,像飘洒的盐粒,铺天盖地而来,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再注目之下,又像一幅水墨画,飘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给这个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冬日韵味。时而又若魔术似得落在眉梢间,落在指尖上,化为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莫名其妙之外让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气象学上,“降水”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雨、雪、霰雹、雨凇、霜、露、雾和雾凇等都属于降水的范畴。在可触可摸的现实存在里,除了适才提及的景象外,还有就是这种不吭不哈,不紧不慢的雨夹雪了。
在古诗词曲里,写雨夹雪的作品也不少,像唐人李颀的《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白居易的《雪夜小饮赠梦得》:“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尤其最后一首,尽管只二十八字,不知怎么,一读眼里就是湿漉漉的。
这些诗词曲不仅描绘了雨夹雪的景象,还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例如,《逢雪宿芙蓉山》通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描写,展现了风雪夜归的温馨场景;还是那种场景,换了一幅描写,便成就了初冬雨夹雪的美妙醒目。
出身农村的笔者自打七八岁懂事至今,一直对降水天儿很有好感。很简单,别看幼时这么一点年纪,但已经开始干农活赚工分了,像夏收时拾麦子,秋收时帮助推车子等等,卫士多赚取工分,年底时多分点红。咱倒不是懒,问题是,只要不刮风下雨,你都得干活赚工分,而如此一来,你跟一头毛驴也差不多了。
而只有雨雪天儿,农家——包括小儿——才可以不干活儿,才可以阅读小人书,看书,读取古人。而一个家庭主妇呢,也只有这样的情形里从腾得出手来为全家人改善一下口味。当然喽,于农家,百分之八九十的降水都是及时的,需要的,颇受欢迎的。
这也是笔者直到如今一辈子都快要过去了,但一直对雨雪天儿非常有好感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