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亲情的边界线”这一小节。
01 “让父母承认你长大了,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前提。最大的前提就是经济独立,你赚的钱至少可以养活自己,这是你独立的第一步。”
其实,我觉得,这是理想状态。更多的是,无论你有多经济独立,父母依旧把你当做长不大的、需要他们照顾的孩子。
就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很有可能他们是在表达“存在的价值”的方式,因为他们渴望被需要!
02 “我们对亲情的要求有时候没有边际,我们要求百分之百的守护、百分之百的相信以及百分之百的爱,而且这些要求和付出都是单向的。”
我曾经渴望得到父母百分百的关注。
我是家里老二,难免会有照顾不到的时候(突然就想到前不久阅读的那本书,叫做《被忽视的孩子)
庆幸的是,我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努力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表明自己存在的分量。
我享受最满的父母的爱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光,是女儿出生前后四个多月的时间。父母有过来和我一起住。
我瞬间有了一种“我终于独享父母的爱”的感受,每天开心到不得了。以至于后来父母要回去老家,我瞬间又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难受到不能自已。
理性告诉我,父母回去,家里有90多岁的奶奶,哥不在家,嫂子一个人照顾两个娃,所以他们回去理所应当。感性却想要自私地享受这份独有的爱到永远永远。
03 “有的表达之所以很无力,因为你只是为了自己倾诉而说。不是为了让对方倾听而说。”
你可能只是需要一个情绪输出或者疏解的渠道,或者更直白一点,你是想找个情绪的垃圾桶。对方却认真了。双方就矛盾了。
有那么几年,我和父母的聊天,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每次都是感觉,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
后来是怎么改变的呢?我也有了宝宝,突然间就理解了他们,我愿意尝试着共情他们。惊喜的是,也换来了他们对我的理解。我妈妈甚至还特意和我说,对我小时候,没能好好关注到我,感觉很内疚。
那一刹那,我泪奔了。
沟通,不是一味的指责或回避,多一些耐心,改变自然来。
04 送给爸妈的话:
“孩子长大了,他的见识是缘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有能力承担选择的结果,他辛苦、忙碌,但依旧爱着我们。”
这也是送给我自己的话,然而我知道,知道不等于能做到。我可以给孩子信任和自由,但我绝对做不到袖手旁观。
成长是一场修行,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在孩子成长路上,做一个陪伴者,而不是干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