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世家,讲述了自西周至西汉诸侯国的发展史。其中首篇是《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到亡国,长达一千二百年的一部家族兴亡史。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中,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来写吴太伯本人,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叫季札的生平事迹(吴太伯的后代),让我们后人有幸可以详尽了解和学习到这个人人生经历和优秀品质。
好了,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季札。
季札,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自小初心笃定,不贪慕虚荣。在家中,他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哥哥,先王去世时想把王位传给他,三个哥哥也都赞成,但是季札却坚决反对,为表示其坚定的决心,他甚至为此离家到深山里去种地,就这样放弃了一切在世人眼中宝贵舍弃的东西。看来在那个时候,季札已经很清楚废长立幼是个高风险的事情。尽管他很有才能,受人拥戴,但他内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最终还是坚持大哥继位,自己甘心辅佐。在面对利益和诱惑的时候(尤其如此之大的权力和地位),能坚守自己的人不是没有,但终归很少,这部分人往往具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季札就是其中一个。
在季札眼里,成为高高在上的王还不如去做点具体的事来得实际。他是一个务实之人,默默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才是他的初心,他不想让权力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做自己,是他想做的,而做大王,是别人的愿望,他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初心。现在很多人就是总拿别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但那不是自己。
听乐明理、洞见贤明,也是他的标签之一,这充分体现在他出使各国的表现上。有一次他到了鲁国请乐师演奏周乐,每演奏一首乐曲,季札就能把相关的典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美德娓娓道来,让人大为惊叹。周乐,在其他人的耳中可能仅仅就是好听的乐曲,但在季札的耳朵里,它变成了富含哲理的乐书。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乐理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样一个才识渊博、智慧卓越的人,在宦海里是很容易遭人嫉妒、被人陷害的,要想活得长久相当不易。但你们万万没想到,季札自己有一手保命的好牌,在下面的多个事件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季札离开鲁国来到了齐国,他根据当时齐国复杂的形势,给晏平仲(就是那个我们常说的晏子)提出了一条建议:放弃自己的封地和权力,从这次政治风波中逃出来。在权臣栾施和高强形成了对峙局面时,权力和封地带来的不是好事,反而可能是来自两方的党同伐异。为了避免灾祸,季札建议晏平仲放弃权力和封地,远离是非,保命要紧,没命怎么享受权力呢?晏平仲听信了季札的忠告,按照季札的建议去做,果然从中幸免于难。
当季札离开齐国后来到了郑国,见到了子产,两人相见甚欢,相处十分融洽。季札分析了郑国的形势对子产说:“当前郑国的执政者奢靡不修德政,统治的时间不会长久了,到时候大权必定会落到你的手里,你如果大权在握一定要修德政,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败亡”。子产对季札的话深以为然,后来成为了一代贤君。
季札到了晋国后,发现孙文子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乐声曲声很远都能听得到。他分析道孙文子大祸不远了,因为国君新丧,举国悲痛,他就吃喝玩乐、歌舞升平,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处境可谓十分危险。孙文子听说后,不寒而栗,终身不听琴瑟之音,才得以避祸。
季札也是一个特别有远见的人。他到晋国后,就发现晋国国君无能,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赵魏韩三家手里。他敏锐地判断不久之后晋国就会被这三家瓜分,他劝自己的好友叔向说:“你性情刚直,要早点做好准备,不要因此而受到牵连”。能识时务,有远见,辨人情,有对策,季札不负贤者之名。
相信大部分人认识季札,都是听说了这个“季札挂剑”的故事。
季札出发到鲁国前,先拜见了徐国国君,徐君很是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季札早就发现了,但是为了出使各国时有宝剑防身,因此没有立即将宝剑送给徐君。后来在出使归来的路上,季札又路过徐国,那时徐君已经去世了,但季札将自己的宝剑解下来,悬挂在了徐君的坟墓旁边的一颗树上,赠与徐君。随从很是不解,问道为什么?季札说:“我早已决定将宝剑送给徐君,就算现在他去世了,但信约仍在,我也不会因此违背我内心的意愿。”说完之后,留下宝剑走了。由此可见,季札又是一个心存仁爱、相当诚信之人。
百科全书里对季札的描述是: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编一个)、美学家和政治家,集众多大家于一身之人。他懂得放下眼前的利益,着眼未来,来获取最终的胜利。他那比獐子还敏锐的政治嗅觉,帮助他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杀身之祸。
徐人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这就是吴太伯季札,孔子的老师,最让孔子敬佩的一个伟人,历史上留下了他华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