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胖的罗辑思维,其中“怎样成为一个高手”这一集,五十多分钟的节目,我听了六遍。这集节目帮我澄清了以前许多不够清晰的思维、以及以往不少似是而非的认知。
正如罗辑所说:读书做笔记是要把所读与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接,使之成为自己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那我也在此对接一下,更新完善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
罗辑与他们的团队认为:在农耕体系下,仅靠埋头苦干就可以赚名盈家的日子已经在信息时代一去不返。有时,勤学苦练也可是时间与精力的盲目浪费,因为:勤学苦练是有套路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熟知套路的内涵与外延。
何为套路?是那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中的套路?no!以罗辑的观点而言,套路,是恰当的方法。在他们看来,正确的方法是既要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手请教又要学会概念化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这点大家肯定都知道了。
那么,什么是概念化学习呢?仔细分析罗老师所说我认为:他所说的概念化学习是一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与苏霍姆林斯基所谈的:“发展儿童的思维与智力最终结果是使得学生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一致,只不过罗老师们所面向的群体是成人,因此强调学习应当先把握核心与要害,再把握细节;而苏霍面向的是儿童的智力培养,因此强调的是从大量的现象事实到抽象概念的过程。
罗老师提出,提纲挈领的概念知道了,剩下的就是对细节的刻意练习。所谓练习不是反复的综合性训练,而是把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拆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模块越小越细那么练习的针对性越强,效果越好。(譬如:练钢琴的要拆分琴谱分别练习,运动员要针对某一个动作反复训练)。这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同样重要:我们要明白:学生的问题才是教育的契机与增长点;对于学习者来说,你要找准自己学习木桶中最短的一根木头才会真正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所谓刻意,是指持续做(训练)不会做的事。心理学上对于学习的界定有:舒适区,恐慌区与学习区之分。这个比较好理解:乍看不会的不懂的自然是舒适区,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绝对学不会的肯定是恐慌区,那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学习区。亲们,看到了吗,知道为什么读再多的微信软文,看再多的杂志也无法提升自己的文字语言水平了吧?那是活脱脱的在舒适区里的享受,是无需动脑的,惬意的,舒服的,因此也是无痕无用的。
牛人一天不进步就浑身不舒服,所以他们一直在非舒适区里进行自我折磨。像我们这等普通人自控力有限,怎样才能脱离舒适区进步?罗老师们提出一点,我想这点对于教育工作者也同样意义重大:进入一个即时反馈的环境中。
什么是即时反馈?它是指有人对你所做的任何细节进行剖析与指点。这与刚才所说的细节训练完全一致,不仅有针对性训练,还要有对此的反馈。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面向后进生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好他们的每一个细节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同时还要立马反馈。所以,老师们,作业啊试卷啊真的不能过夜/呲牙。(当然,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远非批改作业与试卷这么单一)
咱们再回到学习上来。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学习绝对是痛苦的、是自虐似的。那么,如何判断已学到新知识?罗老师所说又与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不谋而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维发展是学得的标志,罗老师认为:把新信息与自己已得信息缝接,让新知识融入已知就是学到的标志。这一点我不禁又要提到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了: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相结合才能发展青年的记忆力。大家能否看出二者的相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中一句话流传甚广:看美剧,学英语。这是真的吗?只要你还在舒适区里徜徉,那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看美剧,听欧美歌曲,要想让它们对你的英语学习起作用,那也是要死磕到底的:记笔记,模仿,反复练习……
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什么?我想不仅诸如罗辑这样的大咖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就连小学生也知道,网络信息化让一切变得便捷。说到这里,我又一次禁不住想起初中英语教材中关于未来的讨论:未来工具越来越多,人们更忙碌还是更清闲?
也诚如罗老师说言:享受便利的,躺在便利的新工具上睡大觉的真的是更清闲了,但是运用新工具,发展新文明,开拓新领域的人们,那是肯定一刻不得闲啊,他们肯定是呲牙咧嘴痛苦不堪的在向非舒适区进发。人群已经分流也必将继续分下去,智商差距不大,认知让人们千差万别,各位亲:如果你准备时时刻刻享受生活的舒适,那就千万不要抱怨生活不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