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翻开这本书无意间看到插画时,决定开始这一次的阅读之旅。当然,这种想法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书中的序里写:“我的职业是自由插画师,而我想做的是通过画笔让更多的咖啡小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喜欢上咖啡。”看到这里,我慧心的笑了,作者又成功的吸引了一个像我这样的小白。
书中作者总会想方设法让你觉得,了解新的知识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
先看看咖啡本身。作者就调皮的把阿拉比卡豆的生长周期,比作上了个本硕连读。相比之下,卡内弗拉豆的生长周期,也就成了大专中途便退学。作者又从身形、长相、脂肪含量、含糖量、口感香气这些方面,把阿拉比卡,比作“高富帅”,而卡内弗拉便是“矮矬穷”。这足以说明,在咖啡豆们中间,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还有一个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便是萨尔瓦多,出身贫寒,自小经历战乱,被迫离开家园,但是并没有击碎一颗咖啡豆多次重返家园重振咖啡产业的心。这句话是不是让人感觉励志呢?
为了说明咖啡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一个小故事,据说第一次载人类登上月球的阿波罗十三号宇宙飞船,在归航途中发生致命故障,当时地面人员安慰三位航天员的一句话就是:加油!香喷喷的热咖啡等着你们回来。若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会不会有一丝丝的感动呢。在美国,也许还有很多纪念咖啡的小故事,以及一些由咖啡引出来的小乐趣,就比如咖啡时间后,桌子上留下的一圈圈杯子的印记。作者还毫不留情的戳破了自己眼中的星巴克精神,或许这并不是最好喝的咖啡,但一定看上去是最好喝的。也许是尝到了星巴克季节性浓缩特饮,比如南瓜拿铁、豆奶拿铁等……在作者眼里,因为生活节奏等原因,美国人喝咖啡没有欧洲人讲究,所以作者感觉他们有点儿像在喝啤酒的糙老爷们儿。
作者说意大利人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在他们眼中,用纸杯或塑料杯之类便是对咖啡神灵的一种亵渎。
作者笔下,法国花神咖啡馆里有毕加索的张望,有萨特、波伏娃的爱恋与争吵,有伏尔泰和他第39杯的咖啡,也有徐志摩的灵感聚集。双叟咖啡馆里有“海明威之椅”以及提到了与之相关的双叟文学奖。
作者还引用了一句巴尔扎克的名言,“比千次香吻更甜美,比陈年佳酿更醉人,只要有咖啡作伴,就算一辈子不结婚我也心甘”。这足以说明咖啡在巴尔扎克心中的地位。
书中写在土耳其有着咖啡最原始的味道,这里保留了阿拉伯最原始的煮法。介绍了土耳其人民和咖啡相关的特有民俗,并特地嘱咐,当我们去土耳其时,未婚男士可要小心了,别一不小心喝光了姑娘家的咖啡,回头娶个土耳其媳妇回家呦。
有空的话,试着去了解下这本有趣又有内容更有插画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