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旧知】
1.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都将这句话奉为圭臬,要先做完重要的事,先做完大事,小的事情之后再做也可以。但是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心里会一直挂念着那些小事,心理负担很大,可又没有怀疑过这句话,或者说,只明白了这句话的表面含义。
2.不打无准备的仗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行动之前要准备完美,也映衬了孔子的“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我
的学习生活中,在我不断做选择的20年里,我变得越来越畏手畏脚,因为我发现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准备完美,永远都无法跨出第一步。
3.先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我们不能将一项工作做到一半,然后换另一项工作做,因为这样会打断思路,导致降低效率,延长完成的时间。在生活中,如果我正在学习,我就不喜欢打断去吃饭,这样我的心情就会很烦躁。在划分任务时,也倾向于按照任务的一般顺序来划分。
【新知】
1.先把小事处理掉
小事看起来小,但心里负担大,而且当很多小事堆积起来,负担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因为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一旦一直将小事记挂在心里,就会占用需要极高专注力的事情的时间。如果在写作的时候还提醒自己要记得出门的时候倒掉垃圾,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怎么这么多事情要做”,导致心里负担增大。反过来,当我们先倒掉垃圾,先把小事处理掉,纳闷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写作了。何乐而不为呢?
不愿马上处理小事,这一点也体现了“人都不喜欢做麻烦的事”的本性。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当中说到“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做的事”,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先把认为麻烦的事情处理掉,心情才能够平静,而小事往往都是麻烦的事。
2.先行动,后思考
我们永远都无法完全准备好,所以我们应该先勇敢地迈出一小步,先作出“最小化可行产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制造汽车,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先制造出一辆滑板车,之后根据市场反馈等改善自己的产品,然后制造出一辆自行车,前面的步骤进行循环,紧接着制造出摩托车,最后就可以制造汽车了。俗称“一步一步来”。
不论制造出来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有多差,我们也都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根据反馈进行思考,择出不完备的部分进行改造,一步一步做出最终的产品,走向成功。如果连第一步都无法迈出,而是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空想,最后只会一无所成,只会放弃。
3.三明治模型与图层工作法
我们可以进行多线程的工作,但是需要学会“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三明治模型与图层工作法。
“三明治模型”指的是将一项工作分为三层,像三明治一样,最中间的部分是营养最多最好吃的,上下两层为辅助性的面包。一项工作也可以如此分层:最中间的是“核心思考区间”,做这一部分时不可被打断,但是上下两层的“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是可以被打断的,因为当“核心思考区间”完成时,意味着这项工作已经完成了。
“图层工作法”指的是,对不同认知类型和认知复杂程度的工作进行分层处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加工信息时,会划分不同的类型,比如语言文字类、视觉图片类、数值计算类等等,此时我们可以将同一类型的工作做完,再去处理另一类型的工作。拿复习托福考试举例,40天内,把复习任务分成,连续10天复习阅读部分,10天复习听力部分,10天复习口语部分,10天复习写作部分,这样的分层会降低任务的转换损耗,如果一天之内做4个部分的复习,复习效果就会很差。但是这样的分层不是说在一天10天只复习一个部分,其他的都不管,而是重点做一件事。
【下一步行动】
1.每天的“to do list”中,先把用时短的小任务完成,再做用时长、需高度专注的大任务。
2.不论质量好坏,先输出最小化可行产品(案例分析→论文;每一章的读书笔记→全书的书评;发布文章→签约作者)
3.在每天完成“to do list”时,划分“核心思考区间”与其他区间,确保“核心思考区间”不会被打断;划分每天任务当中的不同认知类型,尝试“图层工作法”。